第124章 兵不血刃(2 / 2)

乱世之书生 九品御史 3676 字 8个月前

倪福带着一个人走进来。“队长!县里派人来了!”

“刘队长!”县府秘书小谭冲着刘三九唤了一声。然后掏出一封信道:“这是孔大人的亲笔信,他嘱咐我一定要亲自交到您的手上!”

刘三九翻身坐起来一把扯开信,看着看着嘴里呵呵地笑了起来,然后把信递给陆达通。

陆达通看了看又递给庞龙道:“队长,这孔知事是同意咱招降大金凤的呀。这前后脚的两封信,意思却完全不一样,他们这唱的什么双簧啊?”

庞龙看着信道:“孔知事在信里说的很明白啊!”逐口念道:“招降之策可取,你可随机定夺,县府随即报请道府批准,万望谋划周密,莫生畸变……”

刘三九道:“从孔知事的信上看,我写给于团总的信,孔大人一定是看到了,要么,他也不能给我来这封信!”

说完,他的脸上立时现出兴奋,精神大振,肚子也跟着“咕咕!”地叫了起来。他扫了一眼桌子上的早餐喊道:“就这么点够谁吃的!倪福,你想饿死我呀!”

倪福嘟起嘴道:“哪天不是这么多,今天这又嫌少了,没了!”

刘三九瞪了倪福一眼,也不再言语,风卷残云地吃了起来。

“刘团总,您还有什么需要带给孔大人带的话!”秘书小谭问道。

刘三九这才想起来,光顾着高兴了,竟然忘了县府秘书小谭还在身边。忙拉住小谭的手道:“怠慢了,真是怠慢你了,我这一时高兴,竟……咳,快请坐,请坐,你这急着赶路一定还没吃饭吧,走走走,咱们到饭馆去吃!”

小谭一再拒绝,刘三九还是拉着小谭走出客栈,进了对面的饭馆。

小谭把于锦堂拿着信到县里找孔知事告状的事说了一遍。

刘三九反倒笑着说道:“于锦堂这是替我做了件好事啊,我正后悔没有给孔大人写信告诉实情呢,他就主动给送去了。孔大人又能如此果断地支持我的想法,是让我没有想到的!”

小谭道:“那我回去怎么回复孔大人!”

刘三九想了想道:“你就给孔大人带去四个字‘兵不血刃!’”

“是,刘队长真乃当世英雄,好,我就把这四个字带给大人。不过……”小谭犹疑了一下道:“孔大人能如此果断地答应你,可能与一件大事有关!”

“县里出什么大事了?”刘三九惊奇地问道。

“是天大的事,张大帅出事了,张大帅的火车在三洞桥被炸,听说张大帅伤的不轻,生死不料!”

刘三九被惊的猛的从椅子上跳起来。

“大事,真是大事,这事可非同小可!”

小谭道:“张大帅出了这么大的事,眼下东北局势难料,唯恐发生突变,现在从上到下都是求稳,不敢多生枝节。因此,在大金凤的问题上,孔大人也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乱子,不得不这么做呀!”

“嗯,原来是这样!”刘三九这才恍然大悟。

送走了小谭,刘三九对招降大金凤势在必得。而现在要做的是,务必抓到大金凤的人,这是打开突破口的唯一途径。

随后,他便带着陆达通、庞龙、倪福三人继续走进繁闹的街市。看上去似悠闲自得地在逛街,但几双眼睛始终一刻不停地观察着周围每一个人的行迹。

刘三九断定,大金凤的人不会久困深山,下山必到之处即是渤海城。上次下山的笑和尚是有大事在身,并没有带多少物资回山。接下来,肯定还会有人出山购物或是打探,只有抓到他们的人,才能与山里的大金凤对上话。

因此,刘三九把目光集中到了抓人上,便带着陆达通、庞龙、倪福三人在城里的几个主要路口不停的转悠。

时间一长,陆达通就有些耐不住性子了。“队长,你说都这么多天了,这大金凤就是不下山,真能挺得住啊。难道我们就这么傻老婆等苶汉子啊!”

“你才是傻老婆呢!”倪福白着眼睛道。

庞龙则胸有成竹地说道:“等着吧,他总有吃完用光的时候,我就不信他不下山!”

“嗯!”刘三九赞成地点头道:“我们对骆驼山敞开着口子,上次笑和尚下山并没有采购什么,估计这几天定会派人下山购物或探风,我们必须先抓住他们的人,才能引我们进山!”

倪福为难地说道:“咱又不是这儿的人,外来人咱上哪儿认识去呀?”

刘三九伸手搭在倪福的肩头上说道:“只要是下山的土匪,我就能认得出来!”说着又对身后的陆达通和庞龙说道:“你们都听着,我教您们如何辨识土匪!”

倪福闻言大有兴致地催促道:“哥,你快讲吧,我们都听着呢!”

刘三九道:“这土匪啊,不用说话,只从外表就能有所判断。土匪嘛,我是单说大金凤的人,初次进城的人总是仰着头,东张西望的!”

“仰头?”倪福摇着头插话道:“不对不对,土匪进城那是鬼鬼祟祟的,哪能抬头挺胸的呢,不对!”

刘三九笑道:“你说的那是小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