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全胜之役(2 / 2)

乱世之书生 九品御史 3520 字 6个月前

“墙缝战役”是一场利用地域优势,成功痛击侵华日军,而大获全胜的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

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次大捷,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东北战场上打响的第一枪。

有人称此役“堪比平型关大捷”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场本应该震惊中外的辉煌战绩,却没有记录在中国的抗战史册里,而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1932年3月,日军多门二郎的第二师团第十五旅团旅团长天野六郎采取“北隔南攻”的战略,率7000人分两路进攻塔城,以阻隔东北抗日自卫军和吉林抗日救国军形成的联合作战,最后,从南向北推进达到占领整个吉东地区的目的。

天野六郎占领塔城后,独立守备司令森连中将,立即又派上田中佐编成上田支队,于3月17日从敦化县向塔城增援,围剿塔城地区的抗日力量。

抗日救国军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但对打与不打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主要是惧敌不敢迎战。最后李振华主动提出,由他亲率补充团去阻击日军。

李振华向王耀邦申请了大量的手榴弹,率补充团于3月19日,在一个叫“墙缝”的地方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战斗。

“墙缝”是塔城境内牡丹江水汇入镜泊湖的入口之处,人称“小龙湾”的地方,这里距塔城近100公里,这里原是一条通商古道,也是日军进入塔城的必经之路。

沿河有一处长达几公里的岩石峭壁,最高处达十多米高,这段石壁时断时续,每隔一段都有一个豁口,因此被当地人形象的称为“墙缝”

李振华就把战场选在了这里。这里的山势看似平凡无奇,但若三五成群埋伏在巨石身后,扼守各个石缝豁口,便能利用地域的优势以少胜多,以弱制强,有效地打击敌人,而让敌人的优势化为劣势,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9日凌晨,战斗打响,补充团在几公里长的岩壁后面,设置了30多个火力点,同时向进入伏击圈的日军发起攻击。

补充团的战士大量的使用了手榴弹,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们躲在石头后面,日军的子弹很难伤及,又因战场狭窄,日军的炮火也无法施展,机械化部队面对石壁也派不上用场。

日军又呼叫空中支援,但日军飞机飞临战场上空,见日军军队和中国军队都聚集在这狭小的战场上,如果投弹怕伤及自己的军队,只好撤出战场。

上田支队在人数、装备、训练和作战经验等方面都远远超于救国军,但只因墙缝这一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双方的优劣势发生了根本的逆转,让日军惨败不支。

无论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协同作战能力,在这里都无法施展,日军最初的选择就是一门心思地向这30多个石缝冲击,只要突破其中一个缝隙,日军就能横向反包围补充团。

他们的这种战法更加大了他们的损耗,成小队建制的反复冲锋,无别于给虎甜食,更加扩大了手榴弹的杀伤力,冲到石缝前的日军在手榴弹的打击下,一批批倒下,肢体横飞,堵住了石缝。

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后,上田中佐终于发现了补充团的薄弱之处,他们将攻击重点放在了掩护补充团后翼的戴凤龄独立营。

在日军的重火力攻击下,戴凤龄独立营顽强的抵抗,伤亡巨大,但最终不敌日军的强大攻势,不得不撤出战场。

李振华见后翼已经露出,便下令补充团撤退。

此役,补充团牺牲7人,戴凤龄独立营伤亡100多人。

日军将牺牲的士兵就地焚烧,后来通过在焚烧的遗骸中寻找到的被焚烧的枪支零件判定,打死日军在2000人以上。

创造了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军伤亡人数最多,我方损失最小的战斗记录,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那么,这场如此辉煌的战绩为什么石沉大海,没有展现给世人,让后人一直不知晓此战。他来自于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抗日部队内部“争功”引发的争执,而致使这一战报搁浅。

战役结束后,在军事总结会议上。李振华汇报了这场战役是由补充团打的。救国军戴凤龄独立营给予了配合。

而不同的意见是,抗日自卫军李岳司令的代表马宪章提出,补充团是自卫军司令李岳和救国军司令王耀邦早已商定好,是由救国军为自卫军组建的一个团。

并且李岳已经向补充团支付了一万元的军饷。所以,补充团打的这一仗应该属于抗日自卫军的战绩,而应由李岳以其自卫军的名义上报国民政府。

但吉林抗日救国军坚决反对。理由是:尽管在名义上,补充团是属于李岳的自卫军,但却一直在救国军制衡下并一直佩戴着救国军的臂章。而且所有在战斗中使用的手榴弹全部都是救国军提供的,救国军并派出了戴凤龄独立营参战。此战役该由救国军对外发表。

由于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双方最后竟然定下了一方不上报,一方不对外发表的协议。

就这样,这一辉煌的战役竟沉入历史浩海之中,给抗战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原因之二,由于中方“内争”不报,给日军掩盖这一奇耻大辱也创造了可乘之机。此后,日军在中日战史中一直回避这段历史。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