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下细盐怎么弄出来一(2 / 2)

或者是直接从盐池里捞出来的盐块,根本没有任何加工。

这种盐在大唐之前已经不是主流,确切说在魏晋的时候,这种盐已经不是主流了。

因为在山西就有很大的盐池,这个时候,长安的盐主要来自山西的盐池,而且有一定的工艺处理,虽然跟现在的细盐差距很大,但是也是白色的颗粒。

魏晋时候,就有有文人写过盐的颜色,白色。

魏晋时期,就开始有盐田这个词,盐田通常是指专门用于生产盐的地区,通常位于沿海地带或者内陆盐湖附近。这些地区通常具备适宜的气候和地质条件,有助于盐水的蒸发,从而生产出高纯度的盐。

而长安吃的盐,就是山西盐田那边产出的盐,晒出来的盐。

虽然还有点苦涩的味道,但是还能接受。

这也是李承乾能忍到现在最重要的原因。

只是如今平阳长公主身体非常虚弱,李承乾想发挥一下自己的厨艺,想精益求精,就开始折腾盐了。

他记得书上写过,唐朝时候,制盐技术一个大突破,就是在晒盐的时候加入一定比例的淡水,这样的得到的盐更纯,没有苦涩味道。

这个方法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一般人也想不到晒盐的时候加水啊。

本来就是为了要把水晒干了,得到盐,又怎么会加水。

所以这个时候,这个方法还没有出现。

李承乾就想先模拟一下比例,看看什么样的比例,能够得到更纯、味道更好的盐。

可惜,没成功。

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

本来他化学就烂,如今早就忘得七七八八,小白云还不出来帮助。

即便的天空作美,最近的天气干燥,太阳很大,但是他装着盐水的盘子,一点反应都没有,就少了一点液体而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李世民,我是你的讨债鬼请大家收藏:李世民,我是你的讨债鬼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什么溶解度不同,什么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沉淀,他都就脑子里有个小印象,其他都不知道。

如果不做出实际的东西,谁信他啊。

“盐中有杂质,所以颜色不够白,味道不够正,我想改进一下。我听说晒盐的时候,需要浓淡适宜,还需要适合的风向,盐田这样做复杂,我用盘子做一下实验,简单。”

李承乾生生找出一点理由,侃侃而谈。

房玄龄不住点头,王圭不住叹气。

“殿下,这是工匠做的事情,您,您……”

“工匠们不懂啊,孔颖达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能知道一个事情就很了不起,因为很多人压根不知道。”

他这就带了私货,用孔颖达压人。

“老王,殿下做的对,能做出很好的盐,造福百姓。”房玄龄无条件支持李承乾,王圭不想看他一眼。

“我知道王先生又想说我不务正业,可是什么是正业?在我心中,能让百姓生活的好一点,就是正业。”

“满嘴道德,满腹经纶,如果不能帮助别人,反而用来苛求别人,这难道是正业?”

王圭张张嘴巴,没想到反驳的词。

他觉得,李承乾说的话也很有道理啊,可又觉得哪里不对。

他总觉得自己与李承乾讲道理,一直被带偏。

分明他想说的是太子应该学习如何处理政务,如何使用人才,重视百姓,但是怎么就到了民生问题?

太子是不是在嘲讽自己说空话?

“老王,太子心中百姓最重要,还不够么?”

王圭再次无话可说,儒家一直强调君爱民,现在太子这样做了,为什么自己还不满意?

喜欢李世民,我是你的讨债鬼请大家收藏:李世民,我是你的讨债鬼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