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我愿大秦人人如龙(2 / 2)

“各行各业,各司其职。”

“朝中不再是法家一家独大,撤销宰相职位……”

他的话还未说完,饭厅里已经是鸦雀无声。

每一个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

“夫君,你是认真的吗?”

嬴诗曼不敢置信地问道。

“当然是认真的。”

“我已经和扶苏商量过此事,只待陛下决策。”

陈庆痛快地回答。

嬴诗曼神情惶惶,她直觉预感到里面有绝大的凶险。

“前人给咱们留下了太多的财富,任由其在历史中烟消云散,实在太可惜了呀!”

陈庆叹息着说道。

战国时期虽然诸夏杀得血流成河,但也是华夏文明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百家争鸣,各领风骚。

出于对壮大自家学派的需要,知识传播得越来越广。

如孔子、孟子、墨子等先贤周游列国,培养出了大批识文断字,知书明理的人才。

别的不说,光是墨家鼎盛时期门徒数以万计,让许多原本不可能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贩夫走卒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整个战国时期,百姓的识字率达到了惊人的8%-10%!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识字率’断崖式下跌。

但他们不识秦字,不代表不识故国文字呀!

陈庆在雷火司巡查的时候,偶然间发现北地裁撤下来的民夫竟然有不少识字的。

少者百多字,多者三五百字。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很多人家中以前都是殷实百姓,加上参了军之后,受过一些普及式的教育,让他们辨识军令。

如此一来,识字率自然大大增加。

不光六国如此,秦军中的识字率同样不低。

就像立下大功的伍长庞国生,偶然听到将军念了一句兵法,立刻牢牢记在心里。

杀敌可封爵,有了爵位就想当官。

这其中的最重要的门槛就是识字。

因此在大秦的军队中,可不都是什么莽夫、大头兵,他们对于学习识字的热情非常高昂。

“夫君,这样能行吗?”

嬴诗曼忧心忡忡地问道。

“怎么不行?”

“你知道天下的破落贵族有多少?”

“大秦这些年南征北战,积攒下多少有爵位的富户?”

“他们有了田地,生活富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让子孙后辈读书!”

“你当是……”

陈庆欲言又止,没好意思吐槽。

始皇帝因为焚书坑儒,被后世儒家史官冠上了愚民绝学、残暴无道的骂名。

果真如此吗?

焚书,焚的是诗经、列国史记!

但凡翻开诗经看一眼,里面的《楚风》、《卫风》、《郑风》……

不焚它留着让六国百姓天天吟唱,怀念故国?

坑的儒则更是活该了。

诸夏争雄,杀得尸山血海才统一了天下。

结果太平日子没过几天,儒家就提出要效仿古人,重启分封制。

这尼玛的不坑了留着干啥?

到了后世,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秦朝成了愚民、禁绝文化的代表。

反倒是张嘴就‘主子’‘奴才’,识字率不足1%的鞑清变成了尊奉孔孟的‘好学生’。

嬴诗曼思量片刻,又要再劝。

陈庆摆摆手:“你不必说了。”

“此事就算明知不可为,也要硬干!”

“错过这个机会,越往后越难。”

他站起身,轻声说了句:“明日我要上早朝,记得叫我。”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