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南贵的骑墙派(2 / 2)

“主公,我们不需要给他们任何保证,这些情报,都是他们主动送上门的,我们可不欠他们,也没答应过他们任何承诺。”董昭回道。

“嗯,我一向觉得,凡是尽心为我们做事的,我们就应该给他一个好的结果,得了好处,事后又翻脸,这好像不太好吧?”吕布犹豫地问道。

“主公,你想多了,我们只是收了某些人一些情报,并不代表某些人就成了我们的自己人。我们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不需要把他们当成我们的自己人。”王允说道。

“我不是把那些人当成了自己人,我是提醒你们,别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了。因为,我不知道,以后,咱们在这边的体系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那些南贵投降派的位子,如果体系里没他们的位子,我是不会留下他们的。所以,你们也别瞎答应他们什么,免得我们到时候还得违背诺言,败坏诚信。”吕布说道。

吕布的意思是,对于这些见势不妙,就想投降的南贵上层的骑墙派,要么一开始,就别承诺什么,要是承诺了什么,那还是要讲诚信的,该兑现承诺,那最好还是兑现了承诺。

吕布一直认为,做人,还是要讲诚信的,吕布也一直坚持着这么做人。

“主公向来一诺千金,说到做到,我们都是知道的。主公放心,我们做事会有分寸的,不会让主公为难的。”董昭回道。

“嗯,明天,我去一趟华氏城,看看前线的状况,你们要一起去吗?”吕布问道。

“我就不去了,后方也得留一个人啊。让公仁陪主公去吧。还有,主公,华氏城也改名字了,现在叫大华城。”王允说道。

“大华城?怎么想的?有什么说道?”吕布纳闷地问道。

“嗯,顺着恒河往上走,还有一座贵霜的大城,叫作阿谕陀城,那座城,以后会叫大夏城。”王允回答道。

“好吧,你们谋划的很长远。”吕布倒是不在意这些城市叫什么名字,只要是汉名就可以了。

第二天,吕布带着董昭去了大华城。

大华城里的气氛,比上次吕布来的时候要紧张了许多,行人都来去匆匆的,街头巡逻的士兵,人数和频率都增加了许多。

在大营里,吕布见到了朱儁、徐荣、李肃等人,却不见赵云、许褚、陈宫和郭嘉等人,一问,才知道,赵云和郭嘉去了防线左侧,许褚和陈宫去了防线右侧。

“现在是什么状况?”吕布问朱儁道。

“南贵集结了大量兵力,暂时没有明显的动向。所以,我们这里虽然加强了戒备,但是还没真个的动手。”朱儁回答道。

“我们收到的情报,南贵虽然集结了数十万的兵力,但是要往哪打,南贵上层自己都还没形成统一的意见,所以,暂时还没出兵。”董昭在一边说道。

朱儁也是知道这个情报的,说道:“他们既然集结了大军,那总是要打的,不找个目标打一下,他们都没法向士兵们交待。所以,他们要么去北贵打义真那一路,要么来打我们这一路。我们还是要做好准备的,毕竟,我们离得最近。”

“我从大将军岛来的时候,太史子义和鲁子敬告诉我,半个月左右,他们就会率领大军渡海,攻打朱罗王朝,之后一路北上,打到和北路军会师为止。”吕布说了一下袁术麾下军队的情况。

“哦,太史子义他们也想提前动手了?他们一动手,消息传到义真那里,估计义真也会跟着动手的。那我们得谋划一下,我们该怎么打了。大家有什么想法,都说一说。”朱儁说道。

“我建议,我们暂时还是先采取守势,等南贵大军出动了,我们再根据形势变化做出应对。”徐荣在边上建议道。

“我建议,我们去贿赂一下南贵的那些上层人物,让他们把集结的大军调到北贵去,然后,咱们就可以趁虚而入,攻占地盘了。”李肃猥琐地笑了起来。

“奉安的这个建议可以一试,回头,我就去联系一下我的那个线人,看看能不能成事。”董昭点点头,认真地说道。

李肃愣了愣,说道:“我随意说说的,你真的能做到?”

“不一定能做到,只能说,试一下。能不能成,我也没把握。”董昭回答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吕布问道:“太史子义那一路大军,攻打朱罗王朝的消息,传到南贵,南贵会怎么应对?北贵那边知道了消息,又会怎么应对?”

朱儁想了想,说道:“不好说,南贵那些人,未必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在这里这么久了,也不见他们着什么急。”

“我的线人告诉我一个有趣的说法,他说,南贵的一些上层人士,正在观察我们,观察我们怎么对待梵教,怎么对待高种姓,又怎么对待低种姓。换句话说,他们正在评估我们,在确定要不要接纳我们?”董昭说道。

“接纳我们?他们想接纳我们成为他们的人?”李肃不敢置信地问道。

“没错,那些南贵的上层人士认为,他们可以像接纳月氏人一样,接纳我们,组成一个更强大的帝国。”董昭说道。

“他们倒是真敢想啊,合着我们大老远来一趟,是为了让他们变得更强大来的。”李肃都笑出声了。

“我们当然不是来让他们变得更强大的,我们是来打灭国之战的,那些底层民众,我们可以留着,为我们种粮食,至于那些上层人士,大家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吕布朝大家问道。

“初期的话,不宜杀戮过多,应该分化一批,拉拢一批,打杀一批,等我们稳定了局面之后,再来清理他们。”董昭说道。

吕布并不是很赞成董昭的思路,但是也很清楚,董昭的思路,代表了大多数文臣的思路,是最稳妥的思路。

“我觉得,该杀就得杀,不能手软。我们既然想要破除种姓制度,那么不肯放弃种姓制度的那些人,就都必须杀了,只留下愿意放弃种姓制度的那些人就行了。初期不杀的话,后期只会更难杀。至于局面动荡的问题,我们不是正愁婆罗多人的人口太多了吗,多杀一些就是了。”朱儁淡淡地说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