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说不清的感觉(2 / 2)

脑变 曾经心动Zzz 2655 字 6个月前

他没有对演奏声音做任何修饰,而是保持原先的波形,只是去除录音设备过于灵敏收进来的噪音,经过降噪编辑处理后,才勉强恢复了当时演奏的音频。

再次试听的效果,也只能还原当时百分之七八十的感觉,是他的耳朵太过灵敏了吗?

可能这就是乐器声音和耳机模拟的差距吧,看来他还要深入学习一下电子工程学的课程,更详细的了解录音设备和音响耳机的工作原理。

如果有必要,他还要按照自己的要求设计一套录音播放设备,网络测试可以靠人数堆叠可靠数据,人脑听觉神经的测试就不行了,他总不能每个人都现场演奏一遍吧,就算那样也未必能保持相同的水准。

没有好的设备,就没有高质量的音源,纯软件编辑的音源好似更简单方便,可是容易失去收录音频的特征,未必能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于是,曾凡暂停了录音,开始从头研究麦克风,耳机,功放音响的工作原理,设计制造流程,电路设计思路等等知识。

留声机发明到现在不过一百二十多年,录音放音设备已经演化了不知道多少代,但是声音从模拟信号转换到数字信号才不过十几年内的事,转换成数字信号才可以方便的在计算机上面编辑压缩,美化修声进行各种处理。

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人的耳蜗接收到声音,转换成生物电信号发送到大脑听觉中枢也要经历类似的过程。

只是人体有更加巧妙的设计,通过两侧耳朵位置,耳廓形状,耳道回声,耳蜗厚薄分区,神经纤维束内外分布,将接收到的声音进行了一系列的降噪分频处理,没有现代设备数模转换这么简单粗暴,而是最大程度保留了外界声音的信息,传递回中枢听觉系统进行分析判断。

现有的录放设备再精巧,也不可能百分百还原录音现场的情景和位置信息,他自己能通过录音听到当时百分之七八十的感觉,还是因为他有现场记忆,换个人都未必有这个感觉。

研究了一圈,又回到原先的路径,硬件方面改进可能性不大,只能通过软件编辑进行弥补,曾凡只能老老实实的继续用编曲软件慢慢手动修改。

当然,他这一番功夫不算白费,对声音处理和传播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再编辑起来也更有目的性,不像以前全凭感觉。

再次室外录音的时候,也多了一些技巧,哪些噪音容易去除可以不必在意,那些容易对演奏声音产生屏蔽效应要尽量避免,都能做到心里有数了。

安娜又参与了几次录音,帮曾凡用小提琴录制了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经典曲目,她自己也感觉获益匪浅,小提琴的演奏水平进步很大。

曾凡只能认为是安娜平时训练的功夫到了,缺的是一个顿悟的机会,现在跨过了那道坎,所以才感觉进步巨大,原先演奏吃力的曲子,现在演奏起来也能得心应手。

录的曲子差不多了,曾凡开始花大量时间进行编辑修改,为了达到最满意的效果,每首曲子都要花几个小时一点点修,全部修完过去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刻录了十几张cd,分发给音乐之声的同学,让大家听后说说感想。

安娜参与了好几首曲子的录音,她的乐感很强,因此她的意见也最重要。

“单纯听曲子,比现场听到的效果更好,更清晰,只是缺少现场那种说不清的感觉,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形容!”

这是安娜拿到cd第二天,看到曾凡时候说的话。

其他人也是类似的感想,音质很好,比那些年度大碟声乐效果都不差,就是没有现场那种被触动的感受。

难道现场演奏,除了声音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

现在他当初设定的第一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整个声音录制过程,软件编辑原理都可写出一篇独立的论文了。

第二个目标,如何传入人耳后,让大脑产生共鸣,也就是安娜说的那种说不清的感觉,看来只能去罗伯特教授的实验室里找答案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