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哥大图书馆(2 / 2)

脑变 曾经心动Zzz 2495 字 5个月前

早在十几年前,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就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学术情报中心,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通过遍布各个分馆的微机终端检索全校藏书目录,每天都有一两万人利用这个系统,流通各种资料一百多万册,极大的提升了效率。

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建有独立的电子邮件系统,可以供微机和主机之间传递文档,连接全校拥有主机和微机设施的各个院系,还可以和五百多家其他大学、国立实验室以及一些公司的研究部门互通有无。

后来,组建学术情报中心的做法被称为“哥伦比亚模式”,全世界许多大学纷纷效仿。

过来之前,曾凡就已经在加州理工的图书馆通过网络查询了哥大图书馆系统的藏书情况,给自己列了必读图书一个目录。

规模大的好处就是收集的渠道更多,聚集的资源更多,这里的藏书比加州理工可丰富太多了,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书籍,简直不是一个档次。

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多个分馆之一的东亚图书馆,仅次于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以及其他语种图书二十多万册,包括地方志一千六百五十种、年谱五百部、族谱一千多部,以及明清线装小说,古代碑文和手抄本等等。

当然,这些有文物价值的珍贵资料不可能让曾凡随便借阅,能看到影印版本就很不容易了,他更多的也是出于长见识的心理驱动,他又不是这方面的学者,了解一下有个大概印象,知道这些古籍,古代的族谱长什么样子也就够了。

不只是东亚图书馆的古籍,其他图书馆藏的古籍手稿,文献资料影印版本,他也都感兴趣的查了一些,不过那些中世纪的欧洲语言曾凡了解有限,和现代使用的词汇有了很大差别,他没有专门研究过,只能算看个稀奇,很多内容看不懂。

见识过这些古籍后,曾凡最多的时间还是在生物科学图书馆,很多图书内容网上都看不到,随随便便就能列出几十本,他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只能找些最重要的借来看了。

图书馆内大部分都是开放式书架,旁边就是桌椅,找到想要看的书籍就可以坐下慢慢看,有的阅览室还可以几个人坐一起讨论。

曾凡看书的地方比较安静,整个阅览室人也只有十几个,大多都在闷头看书做笔记,他也尽量减小翻书的声音,在这个房间里会显得格外刺耳。

生物学分成好几个大的领域,每个领域为很多专业,每个大专业又细分很多专业,这些专业的很多知识互相交叉,并不是泾渭分明。

他现在做的基因功能演化模拟就涉及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十几门尖端的专业知识。

到了他现在的水平,就会发现这些人为划分的专业壁垒并不存在,归根结底都是人类认识,解读生命的一种不同视角,哪种更方便,更便于理解,就用哪一种,那些分类只是给外人看的。

他现在看的这些专业书籍出版时间都很近,里面很多知识在他看来都很浅显,还有不少谬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偶尔也会有内容能让他眼前一亮,给他带来很大的启发。

要研究基因和遗传学,有两个人物无法绕开,一个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的格雷戈尔·孟德尔,另一个就是托马斯·亨特·摩尔根。

摩尔根和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都有很深的渊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