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使团抵达印度,不重文化的印度(2 / 2)

治疗疾病的办法,让人大跌眼镜。

“妖书,这是本妖书啊!”

有人疯了,他们学了一辈子医,没见过用刀把人劈开,进行手术的,那不是害命吗?

这本《妙闻本集》,还有治疗瘰疬(肺痨)、天花出疹、麻风病病变、狂犬咬伤等等的方剂。

“这是本宝书!”周正方疾呼。

周正方是景泰九年恩科进士,他擅长医术,所以被鸿胪寺挑中。

“陈大使,这印度医术,似乎比大明更加发达,而这医书,绝对不止这么一本,肯定还有更多医书!”

周正方激动地站起来:“咱们一定要把这些医书,带回大明去。”

“这上面的手术,我、我觉得很有可能是新的一扇门。”

“若如此治病有效,那我们就要创出新医道了。”

周正方激动的来回走。

陈嘉猷虽对医术不甚精研,但也是知道一二的:“青囊书的失传,是我国医术的大憾事,如今青囊书再现人间,是一定要带回去的。”

“印度不重视书籍,我大明却嗜书如命,我们既然在这里,就要大批量收集书籍。”

“必要的时候,可派人先回去,请大军护送吾等回国。”

诸人点点头,以陛下对书籍的喜爱程度,一定会同意的。

周正方看向太医:“诸位太医,必要的时候,要请诸位和印度医者辩经,请莫要敝扫自珍,即便败了,也没有什么羞耻的,当学人长处,毕竟此地更尚宗教,而我明人更务实,当学真本事。”

“下官等知之。”太医躬身行礼。

他们出京时,皇帝就诏见了他们,一方面是照顾好使团,另一方面则是寻找抵抗交趾疾病的方剂。

使团齐心协力,很快就将所有书籍翻译过来了。

陈嘉猷又入宫,请求罗第王多赐书籍。

亏得大明皇帝出手阔绰,否则罗第王就把这群书呆子赶走了,出使异国,还在家里看书,脑袋有坑吧?

他将原宫中所有典藏,都赐给明人了。

陈嘉猷发现很多部医书。

这些医书是用贝叶写的,上面没有著作者的名字,甚至书的名字都没有。

是王宫里清扫的臣子在垃圾里发现的,一块钱卖给陈嘉猷的。

竟然都是医书。

要不是陈嘉猷买来,他们都扔了。

《遮罗迦本集》、《八支心要集》、《八部功总集》、《迦叶波本集》等等。

这些名字,都是陈嘉猷填上去的。

他根据书里的内容,众人商议后起的名字。

这些珍贵的书籍,竟然被当成垃圾,这让陈嘉猷对印度的鄙夷,又增加了一层。

使团人手足够多,很快就把所有医书都翻译过来。

这些书籍,和黄帝内经有几分像,可以合编成一著作。

但现在没人有这个胆子,敢重编黄帝内经,得带回大明,经过诸方合议,再行定策。

倒是太医院的太医回来,带回来一个很不幸的消息。

王都德里的医者水平,十分低下,远不如大明太医,甚至他们都不知道何为外科,中医水平十分低劣。

“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啊,自己国家的瑰宝,竟无人学会。”陈嘉猷很无语。

明人嗜书如命,这里弃如敝履。

他们先人的伟大著作,竟然被当成垃圾,而民间医者竟不知这些珍贵的著作。

“咱们能不能将印度的全部书籍,带回大明?”

副使张元祯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反正他们不重视书籍,只看重钱财,咱们可先搜罗宫中书籍,再去民间购买古书。”

“不管什么书,只要是书咱们就收。”

“陛下有多是钱,咱们多花点买书,陛下肯定不心疼。”

这话引起一片大笑。

皇帝珍爱书籍,让士大夫非常满意,尤其皇帝公开皇家藏书,此事在民间极具声望,甚至有传言说是千古第一爱书的皇帝。

“可怎么运回去呀?”陈嘉猷苦笑。

是啊,收集容易,运回去难。

“不急,陛下终究会荡清云南,若从云南出国,穿过上缅,就能抵达孟加拉部落了,穿过孟加拉,就能走船到咱们这边了。”

张元祯道:“或者翻越雪山,从乌斯贜回国。”

陈嘉猷幽幽道:“最好是走水道,走海路最快。”

“若遇到风浪,翻船了呢?这些书籍可就没了呀!”周正方反对。

“不如,咱们也用贝叶写字?”张元祯道。

“用贝叶?那岂不退化了?”有使臣觉得这是蛮夷的做法,不屑为之。

“不!”

“贝叶上的文字,不怕水,不易腐烂。”

“这地方如此炙热,咱们用纸书写之后,很容易掉字、花字。”

“很有可能因保管不善,一腔心血付诸东流。”

“此地遍地都是贝叶,咱们可多多抄录几份,然后运送回国,哪怕一份损坏了,其他的还能对照。”

张元祯道:“其实咱们也可以不用书写,雇佣本地人来书写,咱们支付钱财便是。”

“但不能让一个人写,把书拆开,多多召集一群人誊写,打散了誊写,不许他们学会。”

“写完之后,咱们把所有书籍搜集起来,兵分数路运送回国。”

“哪怕是一路因为意外而损失,也不会导致整本书彻底失传。”

“诸君,意下如何?”

这个办法好!

印度人历史虽不如华夏长,但也不短的,是灿烂的古文明,书籍必然是极多的。

收集起来,光凭上千人肯定不够。

花钱雇人来写,这是最好的办法。

“而且,咱们把商路走通了,就会有大明商贾过来。”

“收集书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要一点点收,等商贾都来了,更方便咱们行事。”

“当然了,也可鼓励印度商贾,把书籍卖到大明去,比咱们买更方便。”

陈嘉猷对着张元祯深深行礼:“这些珍贵书籍送回大明,张公乃首功。”

“不敢称张公。”

“您将这些书籍运送回国,已经足以称一声张公了。”陈嘉猷认真道。

说干就干。

使团不惧酷热,天天研读印度的书籍。

印度在医术、数学、占星术、宗教上都有着独到的天赋。

钦天监正在测算历法。

陈嘉猷打算邀请印度天文大师,去大明任官。

可是,罗第王很不好意思的表示,他的王国里没有精通天文的大师。

他又提出要观看前人制作的天文仪器。

“什么仪器?”罗第王都不知道,观测天文是需要仪器的。

古印度不重视制作仪器,只提出理论,而后人更是连理论都忘了,对天文都不懂。

陈嘉猷才知道,如今的印度,已经严重退化了,远非昔日那个灿烂的文明可以媲美的了。

不过这也是好事,这些书籍运回大明去,大明取精去粗,回炉重造。

仅用时一个月,大明使团就将罗第王朝的皇家藏书,全部翻译完了。

一千人,就算十二个时辰不睡觉的翻译,一个月就翻译完毕,足见书籍之少,这还是皇家藏书呢。

再看看大明,皇帝公开皇家藏书,天下人誊抄三年多了,还没有抄录完毕,可见汉人书籍之浩如烟海。

“大使,我认为书籍会藏在遗迹之中,我们可以花钱去收购。”

张元祯酷爱书籍,他是大明使团里,唯一一个将全部书籍看完的人。

陈嘉猷派人在王都里支摊收书。

大明使团闲来无事,竟然在给印度编年史,印度自己人不修史,大明帮他来修。

同时,陈嘉猷派人返回大明,请求大明增派人手来印度。

周正方带着全部医书的复刻本,率领一千人,按照原路返回,他从印度首都德里出发,历时一个月,抵达上缅阿瓦。

这时才得知,大明全吞安南、占城领土,已经从海路打通了和下缅勃固的通道。

周正方乘船南下,又耗时近半个多月,在勃固王朝南端,找到大明船支,乘船回到交趾。

回程仅用了不到三个月。

主要因为去的时候赏赐物太多了,严重耽搁行程,又不是只去印度,而是诸国都要到的,所以耗时一年零五个月。

回来轻车简行,用三个月的时间,还是因为不知道大明全据交趾。

否则走海路的话,二十天就可以了。

交趾,广南省以南广大地区,划分为平阳、青阳两个府,夏埙则主要负责这两个府的移民、安置、构建防御等事。

王伟的交趾水师,就设在金瓯湾上。

周正方就是在金瓯湾上下船,又乘船去平阳,平阳在胡志明市的北面不远。

此地是平阳、青阳二府治所。

“印度人不爱书籍?”

夏埙也吃了一惊:“当年贵霜王朝、孔雀王朝何其强盛,竟已经衰落至斯了。”

“启禀布政使,这罗第王有突厥血统,声称自己是蒙古人,和大明是沾亲的。”

周正方说到这里,都忍俊不禁。

印度不知道,大明和蒙古是什么关系,还套近乎呢。

“哈哈哈!”

夏埙是交趾布政使,病已经大好。

“下官带回来很多书籍,但因为印度纸张匮乏,只能暂时写在贝叶上。”

不止印度用贝叶书写,整个中南都用贝叶书写。

像占城、安南,很多文献,都是用贝叶书写的,如今这些民间残存的文献,已经被送去京中了,由翰林院整理出来后,会通行天下的。

周正方想让夏埙看。

夏埙摆摆手:“等翻译过来再看,照伱这么说,这印度的文化,也如我大明这般灿烂?”

“大人,准确地讲是古印度更加灿烂,如今的印度,已经是文化荒漠了。”

周正方讲了一遍在印度的事情,道:“您可曾见过,我大明将孤本赐给外臣?”

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宫中的孤本,都是要誊抄几本,然后存放数地的,所以华夏的传承从未断过。

夏埙却想的比周正方更复杂。

大明已经和下缅勃固王朝,建立海路联系了,越过暹罗,和勃固王朝联系。

是不是可以继续往西,走海路和印度建立联系呢?

“怕是不行,我们所在的王国,是北面的王国,南面仍然在战争,彼此之间也非一国。”

“那无妨,只要有政权,就不会拒绝我大明的货物。”夏埙是有信心的。

王伟掌交趾水师,主要就是为了探索西边的贸易。

航道是从暹罗手中拿到的。

“照你这么说,印度已经人心不古,只专注银钱,不在乎文化。”

夏埙却问:“印度人如何?”

“甚是慵懒,其人不知文化为何物,一个个以信仰为主,对经书研读颇深,是以人皆豁达乐观,但其民甚弱,其国甚弱。”

周正方有些怀疑道:“吾看那统治阶层,似乎和民间百姓,长得不一样。”

“我们的人正在为印度做编年史,应该很快就会有答案了。”

因为大明使团都在研读书籍,对印度的整体还不太了解。

“长得不一样?这是何意呀?”

夏埙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周正方:“你我一样吗?”

“虽细致面观不同,但你我皆是一样的呀,同根共源。”

周正方道:“可我走在德里大街上,发现其民黝黑无比,而罗第王皮肤白皙,酷似吾等的肤色。”

“鸠占鹊巢!”

夏埙猛地意识到:“这印度的统治者,是异族!”

“这异族差距也太大了吧!”

周正方苦笑:“就说我华夏,也被鲜卑、匈奴、羌、蒙古等异族统治过,可他们和咱们的长相是一样的呀,只是文化不同,地区不同而已。”

“我在印度看到的人,都不一样。”

给夏埙也整蒙了,这都什么诡异的事啊。

“那印度人可有反抗?”夏埙问。

周正方摇头:“他们对信仰看得极重,对被谁奴役,似乎不太重视。”

“哈哈哈!”

夏埙竟笑了起来:“天生奴族,大明这回能买到奴隶了!”

“啊?”周正方都懵了,哪跟哪啊。

“周正方,本官问你,你被奴役成奴隶,你是何想法?”夏埙问。

“势力不足时忍耐,势力充足时反抗,我汉人不为奴,这是铁律。”周正方慷慨道。

“可印度人呢?”

周正方恍然:“印度人不反抗啊!明明统治他们的是少数人,他们却不反抗,而且他们重信仰而轻当世,这不就是天生奴隶嘛!”

“可是!”

“大人,印度人甚是慵懒,其人不愿劳作,终日在教派里。”

“而且,他们的信仰很重要,给大明当奴隶,这些信仰自然也传入大明了。”

“陛下对信仰之事,十分戒备,中枢看似不打压,其实是不太允许传播的。”

“若是……”

周正方担心印度的信仰泛滥,影响大明。

夏埙摆摆手:“这些都是小节,咱们现在急需奴隶,有奴隶比什么都重要。”

正说着呢,奴隶不分由说地将贝叶书搬进府衙里。

夏埙皱眉:“这些奴隶,用着甚是不好用,稍微不盯着,就坏你的好事。”

“本官何时让你们动这些东西了?”

“拖出去,鞭笞十下!”

“喏!”有卫士应诺。

夏埙说:“这些安南人,对大明甚是仇视,本官当这布政使没多久,却遭遇了三次刺杀。”

“等有了新奴隶,这些人统统打发去挖矿、修路。”

“这些该死的!若损坏了这些书籍,把尔等杀绝都不足为惩!”

夏埙十分生气:“没有本官的命令,谁再放人进来,统统杖杀!”

“末将等有罪!”

门外的卫兵也冤枉,这些是您的贴身奴隶,他们要干什么,我们怎么管呀?

其实,交趾汉人被杀率飙升,主要这些安南奴隶并不服管束,突然从人变成奴隶,心中难免有怨恨。

而从江南移过来的士绅,也不太防备奴隶,才出现这等事。

“这些书……”

夏埙看到贝叶书,眸中闪过一丝狠辣:“周正方,你说这些书翻译过来,变成明书,是不是该焚毁掉?”

“什么?”周正方没明白。

夏埙却阴恻恻地笑道:“印度不重视文化,咱们就把印度的书籍,全都搬到大明来,变成大明的文化!”

“然后将印度原文一把火烧掉,让印度文明,消失在世界上!”

“只要书籍是汉文,那就是我大明文化!”

“天下只有我大明,才是唯一拥有渊源文明的国度!”

“唯一!”

“其他国,不配!”

周正方看着状若癫狂的夏埙,不寒而栗。

“周正方,你说同时期,我汉文明更灿烂?还是他印度文明更灿烂?”

虽不好比较,但印度文明确实很灿烂。

“那就该毁掉!”

夏埙是个偏执狂,就如他在占城国,将占城王引诱出来杀掉一样,他为了杀掉占城王,还屠杀了整个占城国。

为此,明军损失十几万人。

他不觉得有罪,反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明彻底统治这片疆土。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