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捅破天,那就抱着皇帝一起死!皇帝,只能是制度的维护者?(2 / 2)

选锋营暴露的太早了。

江南士绅的渗透力太强,谁也不敢保证,这些人有没有被渗透。

“皇爷,无论如何,奴婢一定挡在您的面前!”舒良表忠心。

朱祁钰摆摆手:“如今情况不妙,你要尽快发动下一案,要快。”

恐怕连冯孝想不到。

汉宗案、妖书案,是皇帝一手策划的,而执行者,就是舒良。

都以为皇帝最信任的人是王诚、金忠,却忘记了在山西秘密为皇帝训练军队的舒良。

他才是皇帝最信任的人啊。

“奴婢这就回京!”舒良磕头。

“选锋营不可靠了,你拿着朕的圣旨,去山东调朝鲜军,朕巡幸山东时,叮嘱过朱英,让他操练一支从朝鲜来的军队,这支军队连汉话都不会说,应该可靠。”

“再调宋杰南下,柳溥北上,代为执掌热河军。”

“朕的身边不能没有人,让王来调一支吉林军来护驾,那里的生人生猛非常,又在朝中没有臂助,只能依附于朕,所以可信。”

“回京路上,你秘会林聪,林聪会明白的。”

“再从湖北调来一支军队护驾,朕已经给年富下过密旨了,年富会配合的,你负责送信即可。”

“切忌,一定要派信任的人去送信,朕不传密旨,这宫里,朕怀疑也被渗透了。”

说到这里,舒良猛地抬头:“皇爷,用不用奴婢清理一番?”

“没到时候,狐狸尾巴尚未露出来,再等等。”

“皇爷,您不能以身犯险啊……”舒良着急。

朱祁钰摆摆手:“朕清楚,朕既然知道了有眼线,就会注意的。”

他并不慌乱。

因为出京之时,于谦就分析过,三个月一轮值,让江南士绅无法渗透。

但是,他刚巡幸南京时,天下就不安稳,不能频频调兵,尤其陈友案后,更不能调兵替换了。

于谦的策略,却被他一手给毁了。

好在山东、河南、湖北皆有布置,最快的三天就能抵达南京。

朱祁钰并不担心。

“皇爷,奴婢离开,您手中少个可用的人,您万勿注意。”舒良叮嘱。

“朕晓得,再调西厂来南京,金忠北归。”

舒良却道:“皇爷,不如启用王诚,王诚对您忠心耿耿,而金忠留在南京,尚能护卫您,您说了宫中不密,就让金忠代查,必能让您满意。”

“王诚伤势未好啊,怎么奔波?”

“舒良,你发现没有,这是江南士绅给朕设的一个圈套,从一年前就开始布局了。”

“所以时机恰恰好,好的让人惊叹。”

“王诚之事,让朕警醒,朕刚要整顿内宫,这胡长恭主仆就招供了,这是离间朕和老太傅的感情,君臣相疑。”

“同时,也让朕猜忌手中之兵,让各军投鼠忌器。”

“内宫、军中、朝堂,都让朕开始不信任。”

“所以,江南士绅的反击,太妙了。”

朱祁钰目光闪烁,刚要继续说,门外冯孝的声音传来:“皇爷,老太傅等人皆到文华殿了。”

“你速度要快,案子办成,朕就安全了,你也切忌注意安全。”朱祁钰拍拍他的肩膀。

“奴婢遵旨!”

舒良磕头,星夜离开南京。

朱祁钰抵达文华殿。

诸臣跪地行礼。

朱祁钰坐上御座:“带进来。”

没让朝臣平身,胡濙、叶盛心头一跳,连夜诏见群臣,肯定是发生大事了。

胡濙瞳孔一缩,这不是他的侄子胡长恭吗?

胡长恭第一次见到皇帝,却是这般情形。

看见自己的伯父跪在地上,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世人皆说,这江苏姓胡,不姓朱。”

朱祁钰幽幽道:“老太傅,您厉害啊,朕没分封给你王爵吧?大明有裂土分封的规矩吗?”

“这胡家的江苏,是怎么来的啊?”

轰!

胡濙脑子嗡的一声炸开了。

看见胡长恭,他就知道是家族惹祸了。

一听这句话,更是把他吓惨了。

李贤入阁的圣旨已经送出南京了,他是李贤的举主,执掌吏部,已经权势滔天了。

却闹出这么一出,就如当年杨士奇被迫离开内阁,一生清名,毁于一旦。

文臣权势滔天,也不能造反,只会让自己难堪的离开朝堂。

“老臣不知此言何意?”

“我胡濙侍奉五位君主,对大明忠心耿耿,而我胡家更是清贵人家,不事生意,耕读传家。”

“这胡长恭,确实是老臣侄儿。”

“但老臣已经二十四年,没有回到武进老家了。”

“饶是祭祖大事,老臣也只是派长子回家,老臣不肯面见族亲。”

“就是担心族亲不知法度,坏了我胡氏祖训!”

“陛下可抄老臣的家,老臣家中若多一两纹银,多一文钱,请陛下斩我父子三人头颅!”

胡濙掷地有声。

“你说!”朱祁钰指着胡长恭。

胡长恭都吓惨了,他没想到伯父第一句话就这般绝情。

“胡长恭,照实说!”胡濙沉声冷喝。

叶盛低眉顺首,不置一词。

心中却在思考,皇帝这是要罢免天官之位?还是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李贤入阁,王复居次辅,姚夔三辅,他叶盛和岳正,行列四、五,王竑、张凤暂时不在京中。

他可不想争首辅的位子,他很清楚皇帝是要地方督抚来入阁,担任阁部重臣的。

所以他叶盛,早晚也要去当一任督抚的。

再回朝担任重臣,顺理成章。

“我家参与了买卖女童……”胡长恭哆哆嗦嗦,复述一遍,但遮遮掩掩。

“怎么?见到伯父了,反而不敢说话了呢?”

朱祁钰嗤笑:“你不好好在武进老家里面读书,去江都干什么?”

“说话遮遮掩掩,难道朕大半夜的不睡觉,跟你扯嘴皮子吗?”

“来人!”

“打!”

胡濙心头一跳,这是给他看呢。

两个太监按着胡长恭,一个太监行刑,专往腰眼上打。

冯孝的脚,是合着的。

这是要打死胡长恭啊。

朱祁钰把奏疏丢在地上:“老太傅,自己看吧。”

登时,胡濙脸色大变,打死他,快打死他!

“陛下,武进老家族人如何,老臣并不知道啊!”

胡濙叩首:“老臣有三个弟弟,胡长恭是我三弟之子。”

“您是知道老臣三弟的,他诗画一绝,又无仕途之心。”

“宣德朝,先皇曾诏见老臣三弟,三弟却夺窗而逃,装病数月不肯入朝,先皇看着三弟的画,徒呼奈何。”

没错。

胡濙兄弟四个,个个高寿,而且在民间名声还算不错。

尤其是这个三弟胡汄,书画一绝,却不受征召,不事权贵,一时传为美名。

“纵然老家做生意,有进项,但老臣绝未取过一分!”

“尤其此等脏钱,老臣死也不要!”

“老臣愿意亲自查明武进胡氏,给陛下、给朝堂、给天下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胡濙真的懵了。

他很少提拔过家族的人,也远离家族。

因为他知道,自己侍奉的皇帝是什么样的,比较好糊弄的就是正统和景泰前期,也就十年时间。

但他也没有以权谋私,也不敢。

皇帝这招,恰好打在他七寸之上。

朱祁钰阴沉着脸,心里却在思考,这是最好拿下胡濙的机会,当年杨士奇就因为不孝子而离开内阁,倭郡王才真正掌权。

他皇权膨胀到了这个地步,胡濙、于谦已经成为皇权进一步膨胀的绊脚石。

所以他先夺了于谦的文臣之权,让他老实当个勋贵,必要的时候出去打打仗,当个工具人。

胡濙呢,也该回家养老去了。

不是胡濙能力不行,恰恰相反,这个老滑头能力太强了。

胡濙见过他最凄惨的一面,见过他哭泣、软弱、无能的一面,所以当他彻底长大后,单独和胡濙在一起时,他会觉得十分别扭。

虽然胡濙还跪着,但他总觉得,是自己跪着,而非胡濙跪着。

可是。

最好的机会,却发生意外。

胡长恭捅破天了,真的捅破天了。

皇帝对付江南士绅,是在打散江南士绅的势力,然后强制移民,可交趾有雨季,有几百万人在等着十月开始移呢,这些人就是定时炸弹。

就如叶盛所说,皇帝并未彻底铲除江南士绅,只是达到权力平衡的基本点而已。

而这个脆弱的平衡,因为胡长恭一番话给打破了。

这个时候,能让胡濙离开吗?

没有胡濙,他会更加被动。

最可怕的是,军中变得不可信了,军中有多少兵卒,被士绅渗透了呢?

内宫呢?宫人就没被渗透吗?惩治王诚之后,宫人就没和他离心离德吗?

这些都是未知数。

需要时间慢慢试探才知道的,可现在他最缺的就是时间。

善于以强权压人的朱祁钰,此刻面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皇爷,没气儿了。”冯孝小声提醒。

同样的,胡濙也非常被动。

李贤入内阁担任首辅之后,他本来进退自如,可赖着天官位置不走,也可急流勇退,留一世美名。

偏偏胡长恭深度参与了瘦马案,胡家飘摇,让他变得极为被动。

只能跪伏在地,等待皇帝审判。

“老太傅之心,朕是知道的。”朱祁钰退让了,保住胡濙,放过这次让他滚蛋的机会。

胡濙长吁一口气,皇帝出面,会保住他的声名的。

到了他这一步,其实已经不贪恋权势了,他的弱点是名声,他想要身后名。

而能保全他身后名的,恰恰只有皇帝。

所以,他和皇帝再一次捆绑到了一起,就如当初夺门之变后,皇帝迫切掌权时是一样的。

“请陛下屏退诸臣,老臣有话上禀圣上!”胡濙决定和皇帝做一场政治交易。

皇帝厌恶他,主要是他到南直隶后,毫无作为。

这才使得君臣离心离德。

而从汉宗案开始,皇帝就给他设套,让他滚出朝堂,换上一个听话的吏部尚书。

“诸卿暂且去偏殿等候。”朱祁钰让人下去。

文华殿只剩下朱祁钰和胡濙。

胡濙却跪在地上:“谢陛下成全。”

朱祁钰走下御座,坐在台阶上:“老太傅,朕和你向来是亲密无间的,您扶立朕、拥戴朕,这份情朕永远不会忘记的。”

这是瞎扯喽。

您是想用我,也想赶走我。

因为我这把老骨头不听话,还倚老卖老。

可是,朝中没有老臣拴着你,大明就真的能一切变好吗?

“那老臣就说两句肺腑之言。”

胡濙道:“您改革,其实将社会各阶层都得罪了,让您再次陷入势单力孤的地步。”

“而您在南京,这天下士绅的巢穴里,岂不更加危险?”

“陛下,您太急躁了。”

“您移民,为了开发交趾,就如那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福泽千年,但隋炀帝享受到了吗?”

“您做的这些,都是千年计的大事!大好事!”

“但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不做呢?”

“陛下呀,您聪明绝顶,应该早就知道的呀!”

“因为您是制度的维护者!”

“无论是开疆拓土,开发东北、西南、交趾,都是挖您统治的根子呀!”

“为何黄河只是小修小补,从来不根治?是没钱吗?”

“为何北京黄沙漫天,却无人愿意治理?是不会种树吗?”

“为何改土归流有好处,却无人愿意改呢?是嫌弃云贵吗?”

“为何明知暹罗是产粮之地,却不愿占领呢?是没能力吗?”

“为何朝鲜近在咫尺,却没有并入大明呢?是吃不下吗?”

“陛下呀!”

“因为做这些,就会改变社会阶层!就会让您的统治变得摇摇欲坠呀!”

“没错,所有事,都是为大明百年计、千年计的大好事。”

“却没有任何君主愿意做。”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会动摇您的统治啊!”

说着,胡濙眼泪流了出来:“臣等那些劝谏之言,您听听就好了,为何要真信呢?”

“历朝历代先贤君王,都不曾做,因为都清楚。”

“会动摇自己的统治!”

“您也清楚啊!”

胡濙泪如雨下:“黄河决口,受灾的是百姓,肥了的是士绅!”

“不改土归流,朝中有贬谪官员的地方,将军有立功的地方,流官有赚钱的地方,土官有剥削的地方。”

“天下缺粮,所以运河重要!”

“不开疆拓土,所以天下稳如泰山。”

“陛下,这才是现实啊!”

“这不是本朝就形成的,而是华夏用了四千多年,形成的一套理念,一套礼法!”

“没人能破的,陛下!”

胡濙在哭。

朱祁钰认真的在听。

所以大明永远不会诞生工业革命,永远也不会产生资产阶级萌芽,哪怕被一遍一遍犁清,最终还是回到惯性上去,也许,因为天下百姓期盼的是明君,而非自己参知政事……

数千年大一统的国家,千古强国,在这一刻显得如此悲哀。

“朕知道,都知道。”

“隋炀帝于当代有过,却大功千年。”

朱祁钰嗤笑:“朕也没做隋炀帝,大明也不是大隋。”

“朕的确遇到了困境。”

“但这些,朕早就有所预料。”

“您说的这些,朕都明白,归根结底是利益。”

“不是做不了,而是不能做!”

“运河上,牵扯了太多利益集团,又有几百万漕丁靠着运河讨生活。”

“一旦粮食不缺了,运河就没用了。”

“所以黄河不能修,修了黄河,北方粮食就能自给自足了,运河就没用了。”

“黄河不决堤,沿岸的家族就赚不到钱了。”

“朕开疆拓土,穷士绅富百姓,所以得到的地盘也要丢掉。”

“朕都懂。”

朱祁钰幽幽道:“朕在用一己之力,推动大明前进。”

“所以,朕早晚会有一天,众叛亲离。”

“但朕希望,这天晚一点来。”

“也许朕能凭一己之力,能将大明推到另一条轨道上去呢?”

说到这里,朱祁钰停顿一下:“正如您,明知是陷阱,不也站到朕的对立面上去了吗?”

“正如您,根本就没预料到,瘦马案,会牵连到您。”

“让您被迫和朕,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这就是与人斗,其乐无穷。”

朱祁钰笑了。

胡濙低头不语。

没错,江南士绅对付皇帝,是他出的主意,他知道皇帝的弱点,所以编织一张大网,把皇帝像捞鱼一样捞回北京。

可陈舞阳意外破局。

而这却要感谢盐商,盐商被宋伟拷问太厉害,导致盐商恐惧之下,反用桂怡案,把江南士绅再次推到台前,让他们和皇帝去斗,自己喘一口气。

胡濙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皇帝身边。

就像是前女友求复合一样。

“老臣有罪!”胡濙意识到,这是场政治交易,他入戏太深了,被皇帝笑话了。

“你只是逼走朕,没想过伤害朕,朕看出来是你布局了。”

朱祁钰道:“否则,躺在那的,就是你了。”

他指了下胡长恭死的地方。

胡濙叩首:“老臣绝不敢伤害陛下,只是希望陛下慢下来,让大明慢下来。”

“人的观念,是要一点一点改变的。”

“您骤然改变人的观念,只会让人站在您的对立面上去。”

“要以利诱之,慢慢发展,不急不躁,才是治国之道啊。”

胡濙说的很对。

被移走的江南人,哪个不恨皇帝?

但等到了下一代,都会感谢皇帝的,改变观念是要一点点来的,过程是漫长的。

朱祁钰吐出一口浊气:“老太傅,朕来一次南京不容易。”

“朕不想做被勒死在江都的隋炀帝。”

“只能快刀斩乱麻,快点做完,返回北京。”

“在这里,朕夜夜都睡不好。”

胡濙翻个白眼,您带来四个妃嫔,路上怀孕一个,在南京都怀孕了三个,还睡不好?

听说又临幸了两个美人。

“说说吧,江南士绅要什么?”朱祁钰打开天窗说亮话。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