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大明有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能力,为什么要停止开拓?(2 / 2)

王华和谢迁,是一榜进士,同榜双壁。

内阁更看好王华的试卷,想点他为状元,但皇帝却认为谢迁的试卷更务实,就点了谢迁为状元,王华为榜眼。

谢迁和王华是好基友,历史上王华的状元,是谢迁点的状元,因为王华倒霉,就是考不上,最后走了好友的后门才当上状元。

而王华有个大名鼎鼎的超级牛人儿子,王守仁。

王华不是没才华,单纯的倒霉。

他以秀才身份,在交趾任官三年,得以多考一次举人,是在交趾考的,交趾行的百越卷,所以就考上了。

又在新益州任职三年,就考中了恩科,和谢迁同榜。

如今,都在军机处侍从皇帝身边。

“西域太远了,中枢鞭长莫及,让范广和杨信,根据西域情况,自己决策吧。”

朱祁钰放下奏疏:“可是李贤觉得不妥?”

王华跪在地上:“什么都瞒不住陛下,首辅担心伊国公、建昌侯常年掌兵在外,会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主要是西域太远了,没有水路沟通。

所以中枢出现了,不要西扩的声音,扩多少以后吐出来多少,徒费银钱。

民间这股舆论的声音更大,都认为停止扩张,经营好现在的土地就好了。

“杨信的女儿和小二十同龄,朕想和杨信做个亲家。”

“范昇的女儿和老十五同龄,嫁给老十五吧,做正妃吧。”

朱祁钰明白李贤的意思,就是用皇子联姻,捆绑功勋。

虽然太祖皇帝多次反对,但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能不用。

他挑的两个儿子,都是皇后的儿子,都是嫡子,这样足够安抚两位了吧?

“陛下圣明。”王华恭维。

“少来。”

朱祁钰笑道:“你和谢迁在一部效力,有没有私下吵嘴的时候?”

王华翻个白眼,您可太八卦了。

不过,在皇帝身边久了,了解皇帝的脾性,皇帝平时是很宽容的。

“微臣不如于乔远矣。”王华谦逊道。

“朕还头一次看见你王德辉这么怂的时候。”

朱祁钰笑道:“你可知,你的殿试试卷,比谢迁更优秀,阁部重臣都更看好你,是朕强点谢迁当状元,你心里作何想法?”

想死!

王华气恼道:“这等家国大事,陛下怎能用来玩笑?”

“哈哈哈!”

朱祁钰大笑:“不逗你了,说正事,你对西域怎么看?”

王华正色道:“微臣以为,西域可开发,但不能完全开发。”

就是说,要做好随时丢掉的准备。

把西域作为战略缓冲之地,想法高明。

“西域确实贫瘠。”

朱祁钰陷入沉思,他是想把疆域推到里海去的,因为里海沿线,全是能源。

而且,里海南面是波斯,毗邻中东,能源近在咫尺。

哪怕有一天大明丢了百越之地,也能靠中东能源存活,仍是天朝上国

可是,西边的地形、气候恶劣,又距离中枢太远了。

就像在西域省,放两个将军,内阁都不放心,担心他们关闭西域要道,起兵叛乱。

若继续往西,凭现在的生产力是做不到的。

沙俄能控制远东,那是因为控制的地方都是严寒烂地,华夏根本就不要的烂地,后来才知道那地方有能源。

而且,有些能源,以技术划分,也得需要两三百年后才能开采。

沙俄确实有几百年国运,运气是真的爆棚。

现在,大明看重的疆域可不一样,都是富饶地区,这些地方一定会引起各方觊觎,常年叛乱,统治几百年再开发,那得用多少钱才够用啊。

以他朱祁钰的强权,尚且无法说服内阁,后世之君呢?

“王华,你说巴克尔喀什湖就是大明的西疆了吗?朕还想拿到西海呢。”朱祁钰幽幽问。

王华略微沉吟:“微臣对西域地形了解不多,但西域的贫瘠无法支撑一场动用百万大军的大仗。”

“而大明占据西域,必然小仗不断,不停从内地增兵,只会让西域更穷,越穷越乱,周而复始,陷入死循环。”

“微臣倒是觉得,走一步看一步,若能一口吞掉费尔干纳盆地,那么大明在西部就有了一块根据地,再行图谋便是。”

“倘若吃不下,就请皇子分封出去,占据费尔干纳盆地。”

分封容易,大明实控难啊。

朱祁钰斟酌:“分封出去的皇子,会不会侵吞大明疆土呢?”

这得看后世之君的水平了,水平差,那肯定会被肢解的。

朱祁钰打下再多疆土,后世之君不行,也守不住的。

好在肉是烂在锅里的,都是大明的。

成吉思汗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蒙古互相打了几百年,最后还有很多国家。

“罢了,不想太多了。”

朱祁钰笑道:“云南进献来的茶叶,尝尝。”

“谢陛下。”王华喝了一口,味道和内地产的一般无二。

“十年前朱英就说过,老挝是种茶的好地方。”

朱祁钰也喝一口,口感甘甜:“十几年过去了,老挝的茶园全都可以采摘了,今年的茶价怕是要下降了。”

“微臣觉得比云南茶味道更好。”王华道。

“重点是便宜。”

朱祁钰站起来:“老挝那群山环绕之地,遍地是种植园,去年就进入了盛产期,只是运输难而已。”

“去年修了很多沥青路,解决了运输难题。”

“今年就能把国内的茶价打下来,让全国百姓都能喝上茶。”

王华却道:“陛下,谷贱伤农,茶树要精心养护十年,才能进入盛产期,里面的心血别人不知道。”

“正因为茶价高昂,所以茶农赚钱。”

“今年茶价下降,茶农是要赔钱的,明年岂不把茶树给砍掉了?”

这是基本经济规律。

朱祁钰笑道:“王华,价格打下来,大明三亿人全都喝茶,会怎么样?”

“产量增加一倍,也不够喝。”王华眼睛一亮。

“而且,茶叶是分等级的,越好的越贵,好茶有权贵人家喝,普通茶则进入百姓人家,中端茶叶出口。”

“这东西是喝得人越多,越赚钱。”

“别忘了,大明的原茶是不出口的。”

“出口的是品牌茶。”

“中端茶叶,包装成高档品,卖去国外,给国外人喝。”

“别说云南、交趾、新益州等地全都种上了茶树,就是整个南洋也种上,照样卖得出去。”

“大明人口增长,喝茶的人就越多。”

朱祁钰打算推出茶饮料,收割富户一笔。

王华有些明白了,百越之地的种植园,很多都是皇帝开始种的,后来赏给了有功之臣,中枢很多官员,在百越之地都有茶园。

但皇帝手中还有,这些年也一直在往外赏。

“老挝之地,在老挝人手里,是贫瘠不堪的土地。”

“到了大明手里,就是富庶的种植园,漫山遍野的茶园。”

“原因是什么?是老挝人懒吗?还是他们笨?”

朱祁钰问王华。

王华道:“是老挝人不掌握灌溉技术,在天灾面前,没有抵抗能力,所以造成了春天旱夏天涝的情况。”

“没错,就是技术!”

朱祁钰道:“老挝统治的时候,就算把茶树送给他们,他们也种植不出来!”

“在大明手里,就是漫山遍野的种植园,什么都能种出来!”

“土地,还是那块土地,气候,还是那个气候!”

“因为明人掌握着灌溉技术、种植技术、土壤栽培技术、化肥技术,甚至还掌握着防虫防害的抗灾技术!”

“这是华夏人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所以,老挝到了朕的手里,变成了几十万亩茶园,变成了王霸之基!”

“十几年时间,大明把漫山遍野的森林全部推平,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种植园,变成了一块块药田,把生地养熟,把天灾人害不断的恶劣之地,变成了宜居乐土。”

“所以朕说,西域在胡人手里,那是一块烂地,可到了大明手里,就可能变成了富饶之都。”

“寇深在吐鲁番种了葡萄园,变成葡萄酒基地,吐鲁番葡萄酒,畅销全球!”

“范广搞圆葱种植,供应内地人吃圆葱。”

“户部官员说西域气候适合种棉花,如果大明在西域种满了棉花,北边边疆省份,还犯愁没有棉衣服穿吗?”

朱祁钰道:“这天下没有什么是贫瘠之土,只是本地人会不会挖掘,会不会开发而已!”

“那吉林、黑龙江,十年前是什么乐土吗?”

“洪武朝、永乐朝占着都不用,宣德朝直接放弃了,但到了朕的手里,吉林、黑龙江变成了粮食之都。”

“上百万亩良田,支撑了整个北方的粮食供应。”

“朕为什么能征伐西域,为什么能往里面投入一个亿,就是有黑吉两省给朕兜底。”

“朝鲜穷不穷?现在不照样被黑吉供养得白白胖胖,人口超过了千万?”

朱祁钰笑道:“所以内阁想让朕放弃开拓,朕是不同意的。”

“哪怕是万里沙漠又如何?只要大明肯经营,那么这块沙漠之地,也能变成宝地。”

王华拜服在地,明白皇帝的开拓之心不会停止。

他也回内阁复命。

李贤叹息一声,他今年也六十五岁了,不再年轻了。

若非皇帝给他配一个庞大的医疗团队,六年前那场重病,他都熬不过去了。

“德辉,可知老夫为何要放弃西域?”李贤对王华极好,甚至有将他收为关门弟子的念头。

“回首辅,下官以为,若完全占据西域,必须完全控制朵思,而朵思贫穷至极,又是半高原地带,实控的话太亏,分封给土司,陛下又不愿意。”

“西域投入一个亿,那么朵思就需要两个亿。”

“而这么多钱,用在内地,内地会更加繁荣。”

王华了解李贤。

李贤也是一颗公心,他主要是在算算数,觉得哪里合适,就把钱往哪里投入。

“知老夫者德辉也。”

李贤叹了口气:“朵思都司实在太烂了,连一心做唐宗宋祖的太宗皇帝,都不想要那个破地方。”

“这些年,阁部进行多次推演,都想不到朵思那地方怎么发展起来。”

“朵思都司估计有一百多万人口啊。”

“这么多人,怎么养活?又地广人稀,怎么去汉化啊!”

李贤苦笑:“这么一个贫瘠的破地,却需要两个亿啊,如今户部也不宽裕,就连陛下,都对这块地视而不见,你就知道该有多差了。”

没错。

朱祁钰都不想要,真的不想要,太烂了。

不止这块不想要,兴安岭以北的两省,蒙古都司和捕鱼儿海,宁夏以北都不想要的。

真的太穷了。

可这些地方不要,上面就有一把悬在头上的剑,要吧,每年又得往里面砸钱。

中枢富裕的时候,投入一些可以,可终究有一天,大明会走向衰落的,上哪拿钱送给他们呀?

这些地方叛乱起来,绝对够大明喝一壶的。

不是满朝文武是蠢货,而是从秦朝开始就知道,这些地方是烂地,压根就没有王朝要。

后面的鞑清,也只是画地图而已,从来没实控过。

不是没这个能力,而是亏,太亏了。

永乐朝身体力行的做了一把,从那之后就没有王朝干这赔本买卖了。

往南扩张,起码能得到收益,起码能看见回头钱,往这些地方投,就是无底洞,永远是个赔。

下午,常德入宫探望孙太后。

两宫太后近来身体都不好,常德和固安,都时常入宫陪伴两宫太后。

从仁寿宫出来,常德牵着两个孩子来拜见皇帝。

她和郭登成亲后,和郭登生了两个孩子,高龄产子,十分凶险,孙太后甚至下了懿旨,若常德有个三长两短,就让郭登陪葬。

幸好,母子平安,从未过宫的孙太后,亲自去探望常德,据说郭登全程跪着,孙太后压根没给他一点好脸色。

“常德来了?皇太后身体如何?”朱祁钰埋头在看奏疏。

两个孩子有模有样的行礼。

“回陛下,母后身体不见好转。”

朱祁钰放下奏疏,抬起眼眸:“你近来入宫侍疾吧。”

“臣妾遵旨。”常德情绪不高,显然孙太后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

阳武侯薛厦娶了方家女,薛娴则嫁给了欧信的儿子欧镗做续弦,成婚前,还被封了郡主。

“陛下,添儿和十公主玩得很好,臣妾看他俩倒像是一对。”常德很没有安全感。

虽然嫁给了郭登,一双儿女都有了好归宿,这就有操心起了郭登的长子郭添的头上。

“他俩今年才多大呀?”

朱祁钰皱眉:“添儿是朕的亲外甥,你是朕的亲姐姐,郭登是朕的爱将,他的儿子是要继承爵位的,操这么多闲心干什么?”

常德眼泪止不住流。

她很担心,母后死后,她就没用了,皇帝会疏远她,别看皇帝这几年对她不错,那不是亲情,只是利用罢了。

看见她哭,朱祁钰有点心烦,放下笔,走过来拍拍她的头:“多大人了?跑朕这来哭鼻子?让孩子们笑话。”

拉扯着她起来:“入宫好好侍疾,别想太多了。”

“姐姐跟弟弟哭鼻子,别人笑话什么?”

常德顺杆上爬,拉住皇帝的胳膊:“陛下,您要西征三缅,夫君想为国效力。”

这才是她的目的,赚个国公回来,她也就安稳了。

朱祁钰并未责怪她干政,而是斟酌道:“南边有王越,这一仗用不着郭登。”

“但吕宋的扩张需要一员干将,功劳不大,郭登能看上吗?”

常德面色一苦,显然是看不上的。

郭登是极有能力的,也想单独领兵打一场大仗,凭大功荣封国公。

“楚王要去就藩了。”

“郭登娶了你,算是他的亲姑父。”

“楚王就藩地并不好打,你要是舍得几年分离之苦,朕可让郭登统兵去非洲,为楚王开疆拓土。”

一听非洲,常德又不开心了。

这一去就是几年,她闺阁寂寞啊。

“北边也没有大仗打,几个小将就能解决了,还有宋杰压阵。”

“郭登去了也没有用武之地。”

“吕宋的小仗,你还看不上。”

“非洲还嫌弃太远。”

“你说朕怎么安慰你?”

朱祁钰抽开她的胳膊,坐在椅子上,常德立刻给他倒了杯茶,送到嘴边:“陛下,何时征倭?”

“没钱打仗。”朱祁钰表示无奈。

“那就去非洲!”常德咬咬牙:“不挣个国公之位,就不回来!”

“你可真舍得啊。”朱祁钰表示无语。

常德竖眉瞪他,朱祁钰大笑。

郭登要去辅佐楚王就藩的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固安就入宫来,为她夫君求官来了。

固安生了四个孩子,夭折一个,保住了三个,两子一女。

“你那公公近来可还胡闹?”朱祁钰问她。

“父皇,公公不敢了。”

固安想笑,又不敢笑。

方瑛回朝后,举办了一场宴会,号称交国公盛宴,在京城闹得很大,结果把自己搞晕了,丢丑丢大发了,事后被皇帝吊起来抽十鞭子。

最近几年老实了,可能是那次晕厥之后,某些功能废了,不得不消停了。

“他再不老实,朕给你鞭子,你去抽他。”

固安翻个白眼,让她去打公爹,以后日子过不过了?

“方涵想去立功,也是好的。”

朱祁钰道:“让他去找郭登吧,随郭登一起出征。”

一听得去求常德,固安面露恨意。

“还恨常德呢?”

朱祁钰笑道:“当年,你姑姑跟你开玩笑呢,就你当真了。”

“你这些年也没少和你弟弟们开玩笑,朕说你了吗?”

固安挺不像话的,皇子都在她手上吃过亏。

皇帝确实不管。

这一点上,皇帝是真的一碗水端平,固安怨恨的心理才找到了一丢丢平衡。

“郭登是有真本事的,他不像方瑛,宁愿把真本事带去棺材里,也不教两个亲儿子。”

朱祁钰点拨她:“让方涵拜师郭登,跟着他好好学,日后也有成为一代名将的机会。”

“谢父皇指点。”固安立刻去找常德。

朱祁钰看着她的背影,幽幽一叹,现在大明能打仗的人不少,但后继无人啊,希望方涵能抓住机会,不说变成名将,也变成一个将才吧。

还没好……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