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湄公省林邑省交趾省孟加拉省篇:旅游、富裕、信仰、土地、泡沫(2 / 2)

孟加拉除了沿海城市外,基本就是一个农业大省,除了笔直的高速公路、铁路之外,几乎就是个大屯子。

不过,在这里种地的老百姓,耕种的不是自己的土地,而是公司的土地。

土地承包新制度,在景泰四十年时通过的,允许公司承包土地,搞大规模种植。

因为土地是否允许承包,朝廷吵了十几年,都担心土地兼并,农民手中没有土地了,农民会造反。

可别忘了,大明当时已经进入工业化了,搞土地承包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农民赚钱更多,是提高工农生活水平的。

农民把土地承包出去,收取租金,劳动力则去沿海城市打工,赚两份钱不香吗?

朝廷又没说把土地收回去。

只是在之前是不允许承包的,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泾渭分明,甚至农民入城打工是被严重歧视的,朝廷也不支持。

因为,当时工业化并不彻底,并不稀缺大量劳动力,把劳动力绑在土地上,更有利于城市工业化发展,而农村又能给城市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两全其美。

可是,随着工业化发展如火如荼,机械被批量制造出来,生产效率提高了,土地上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而工厂又稀缺劳动力,这个时候就要给农民解绑,鼓励农民进城打工。

这是政策原因。

所以,在景泰四十年时,朝廷力排众议,直接颁布圣旨,允许土地承包,并且鼓励百姓承包土地后,进城打工。

从景泰四十年之后,国民生产总值在飙升,工业化进展也在飙升。

原因就是解绑了农村劳动力。

如果之前,鼓励农民进城,就是大大的错误,当时城里的工厂无法提供过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就会挤压工人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两个人都没活干。

闲散劳动力多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治安混乱、越来越穷、懒惰成性等等弊病。

所以,朝廷对农民进城是十分防范的,直到景泰四十年,蒸汽机的诞生,工业化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工厂革新,蒸汽革命轰轰烈烈开始。

自然就稀缺了大量人口。

朝廷就因势利导,鼓励农民进城。

土地却绝不能荒芜,法律上就不允许。

就需要有人接手。

朝廷就出了土地承包政策,鼓励农民进城打工,把农村土地承包出去,并没有指定承包给谁,可以承包给亲戚,可以承包给大户,可以承包给公司,这是农民自愿的。

而不愿进城打工的农民的,以前一家十口人就种五顷地,富不了饿不着,现在亲戚朋友进城打工了,他们就可以以租赁的方式把土地租过来,我家来种。

这样的话,进城务工人员富了腰包,在家务农的农民也富了腰包,彼此双赢。

至于那种大公司,想去农村包地,并不容易的。

即便是景泰四十年,农村宗族力量也是极强的,如果不经过农村宗族,外人根本就没法在一个村子包地种地,别说资本了,朝廷都不行。

所以,景泰五十五年之前,垦殖公司都没发展起来。

反而都是本村大户,批量收购土地,然后再雇佣本地农民种植,因为大家都是亲连亲,彼此信任,雇佣人的时候又肥水不流外人田,用的都是自家人,每个村子都是这样的小天地。

直到景泰五十五年之后,大公司开始收购大户手中的土地,打破了本村土地垄断生态。

资本入场,百姓是无法阻挡的。

可是,朝廷却非常警惕资本入场土地,担心资本拥有土地之后,掌握了粮食,就有造反的资本。

所以,朝廷不断出台限制资本控制土地的政策。

可以说是一边用资本敛财,一边防备资本掌握土地。

可在景泰六十年之后,资本却忽然越过了政策,触角伸向了民间,大肆收购土地,搞公司制种植。

到景泰六十五年,民间土地有60%落入资本手里,这可超过了警戒线。

景泰六十六年,就是今年,朝廷忽然控制了很多农业资本,杀抄了十几个,重新将土地控制回朝廷手里,并全部打散,恢复景泰五十五年的土地承包生态。

同时,朝廷出台政策,明令禁止资本进入土地市场,禁令三十年。

大明和其他国家不一样。

明人对土地的喜爱,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所以明人喜欢买房子,喜欢囤房子。

朝廷就知道明人的秉性,所以必须控制土地。

现在的大明,控制土地、粮食、水、矿产、电力、铁路,这些都是大明的核心,任何人都不许碰。

在这一点上,阁部官员是支持朱见漭的。

就像孟加拉,前几年都是公司在承包土地。

今年又打回原形,又本村大户来承包,禁止资本入场。

农民是拍手称快的。

因为资本什么德性?初期低价垄断市场,中期随便定价,使劲薅羊毛,后期则是彻底摆烂,把一个行业搞死为止。

承包土地也是,前几年给农民好政策,让农民赚得盆满钵满,比承包给大户合适,所以他们就把土地承包给了资本。

可这几年,资本不断压榨土地租金,并且出现了拖欠的情况。

农民前期享受的甜头,早晚会连本带利还回去的。

这就是资本的德性。

朱见漭出手,让土地承包恢复原生态,吃到苦头的农民能不拍手称快吗?

那些大户也惨。

之前见利忘义,把土地转包给资本,刚开始吃到了甜头,这两年连饭都吃不起了。

因为资本越过大户,直接和农民洽谈,把他们踢出局了。

前几年还能赚到钱,这两年直接吃土,有的都送外卖去了。

这次朝廷出手,大户们也拍手称快。

至于资本高不高兴,朱见漭可不管那些,因为人都死了,不高兴就去阎王爷那诉苦吧。

朱见漭继太子位后,对资本的限制,无处不在。

并且,今年杀了多少资本家,从大资本家到小资本家,甚至到民间为富不仁的富户,全都逃脱不了朱见漭的屠刀。

话说回来。

当初,大明占领孟加拉时,朝臣建议是分封出去的,老皇帝当时也想分封出去。

可是在发现孟加拉这片土地太适合种植了之后,满朝文武,一致认为保留。

事实证明,这块土地供养了大明两三亿人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供养更多的人口。

这也是大明四十亿人口的底气。

未来,恒京建设成功后,孟加拉省也会成为交趾一样的超级富省,很有可能超过澜沧省和湄公省。

因为建立京师,朝廷就要投入海量的资源,源源不断的投入进来,会造就孟加拉省的经济腾飞。

朱厚煐在孟加拉省过年。

这边过年,伊教风味很浓郁,作为一个虔诚的伊教徒,朱厚煐还是第一次过伊教年。

他最大的感触是,没有猪肉,牛羊肉真纯真好吃。

全国有很多卖清真肉的,基本都是伊教徒开的,这种肉,在当地都很受欢迎,因为肯定没掺杂猪肉,大家吃着也放心。

作为大明第三大教,信徒约有7.2亿人,孟加拉省就有2亿人。

伊教,是蒙古带入中原的,西域、中亚的伊教,也是蒙古人带去的,伊教第一次大面积传播,和蒙古息息相关。

在景泰八年之前,大明伊教徒主要集中在回族,信仰的人并不多。

那时候皇帝还不信。

可是,随着大明征服越来越多的地区,伊教徒数量陡增,皇帝也成为了虔诚的信徒。

整个皇族也都信了。

而朝廷并不干涉信仰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信仰的,认为信仰会劝人向善。

朝廷一般什么都不太管,唯一干涉的是,经书!

经书的修订和颁发,必须经过宗录司,如果没有宗录司的盖章,是坚决不允许印发的,一经发现,书写者死罪、刊印者死罪、传播者流放。

六教经书,扉页必然有大明地图,第一句话都是保卫祖国领土完整。

信仰之前,是明人,要有国、要有君、要有祖宗,然后才是信仰。

其实,这和伊教和基教的原信条都是相悖的,两教的立宗之本是信仰,然后才是其他。

但在大明不允许。

先是世俗人,才是红尘客。

除此之外,大明没有任何限制,甚至皇帝都是六教忠实信徒,真的忠实,宫中的中正殿,就改做六庙。

前几年老皇帝还经常邀请六教大宗师入宫讲经呢。

这几年老皇帝身体愈发不好,六教大宗师轮流入宫值守,给老皇帝讲经祈福。

无论是废太子,还是现太子,也都是虔诚的六教信徒。

所以,孟加拉省的百姓压根就没觉得自己哪里不妥,老皇帝都信呢,我们信难道不对吗?

大明百姓也没觉得不对劲,想吃纯牛羊肉的,大家都去清真买肉,见惯了伊教徒,没觉得哪里不一样。

而修订后的经书,各教都没发现异样,毕竟谁也没见过原经书,见过的人都死了,现在都是景泰六十六年了呀。

转眼间,就到了景泰六十七年。

景泰六十七年,朱厚煐年长了一岁,老皇帝又老了一岁。

而本该最热闹的正月,今年却格外冷清,因为正月里还在肃清基层官员,还在抓人。

这种抓人,搞得民间都很冷清。

尤其是大酒店大饭店,今年都赚不到钱。

因为平时来消费的都不是老百姓,每年来消费的那些人都被抓了,在拷打呢,谁能出来吃饭呀?

这种开大餐饮都抱怨朝廷,却不知他们也快进去了。

而经济是个多比诺骨牌,当上层出了事,大餐饮不行了,中级餐饮也会受到影响,然后就一连串的让整个产业链都不行了,都遇到寒冬了。

按理说小餐饮影响不大吧?

不会的,影响很大。

这是一条链,上游影响中游,中游影响下游,上游崩盘,下游也会遇冷,冷着冷着就崩盘了。

而这,就是泡沫。

想想,官员贪的是谁的钱?

朝廷的钱,朝廷的钱是哪来的呢?老百姓纳的赋税。

然后贪官在民间消费,让大餐饮赚钱,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中级餐饮消费,中级餐饮的从业者呢去小餐饮消费。

其他行业也是这样。

可归根结底,是左手倒右手,没有创造实际价值。

反而呢,朝廷的钱亏损了,这个亏损谁来买单?

老百姓买单啊。

老百姓亏了赋税,还要买单亏损,等于花了两份钱,可不止就花这点啊。

再想,钱去哪了?

贪官家呢,他们会只在国内消费吗?不会的呀,会出国消费呀,钱被挥霍了,进入别人口袋里,还得百姓买单。

老百姓看似没直接掏钱,可手里的钱不值钱了呀。

所以,这就是泡沫。

良性经济,是大餐饮养中餐饮,中餐饮养小餐饮,而这条链上的钱,是干净钱,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面还会有一个深层逻辑。

朝廷拨款给地方,是用来建设地方的,这笔钱被贪了,但要做账吧,就需要把钱从银行借出来,到市面上滚一圈,才能做账。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银行的钱,出来一遍,回去一遍,造出了一次泡沫。

这笔钱,又在市面上滚一圈,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最终回到了银行,银行再做账,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贪官的钱呢,需要进市场,正规渠道走不了的,就要走非法渠道,不管什么渠道,肯定要进入市场上洗的,这个过程,又造就了一次泡沫。

然后钱从贪官手里又进入市场,又产生了一次泡沫。

而朝廷投的钱呢,是不是需要回本啊?

贪官会利用这个回本的时间差,再从朝廷借,从银行借,他们肯定不会掏自己的钱,这个过程里还会造成相应的金钱在市场里无效流通,不知道要吹几次泡沫呢。

而这些泡沫加起来,对市场的损害是巨大的。

因为泡沫,最终是谁来买单?

谁交赋税谁买单。

谁有存款谁买单。

因为经济发展好啊,朝廷得印钱啊,这钱印一遍,水就出两次,因为经济好是假象,就出一遍水了,印钱出第二遍水。

这些水,就无形中造成了货币贬值,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看似是造就了一时经济繁荣。

其实是坑惨了整个产业链,这种虚假繁荣,只会让一个行业去死,顺便掏空了老百姓的钱包。

这样钱流动,不可能没有赢家的,因为钱是客观存在的呀。

赢家是谁?

大餐饮,银行从业者。

谁能做大餐饮呢?肯定不是老百姓,他们本来就有钱,做了大餐饮稳赚不赔,有钱就会更有钱。

银行为何收益呢?

因为不管钱怎么流通,银行都是重要参与者。

可银行不代表是朝廷啊,就算银行是公有的,朝廷也是连毛都收不到。

因为银行从业者会想方设法的钻空子。

等于说,这样虚假繁荣,又造就了一批其他行业的腐败。

朝廷和百姓,双亏。

其实朝廷按理说是能在产业链中盈利的,可是,得看看这个产业链谁在操盘啊,这种操盘的人,会变成赋税上缴给朝廷吗?世界上有这种傻子吗?

归根结底,不管怎么着,都是肥了权贵。

所以说,虚假繁荣,对权贵有利,他们发现有利可图后,会不断吹泡沫,让泡沫越来越大,赚得越来越多。

最后发现搞实体来钱太慢了,吹资本啊,吹资本起来才会越滚越大。

因为他们两头吃啊。

无论行业崩盘与否,他们钱到手了,可以转行,也可以继续吹下一个行业去。

烂摊子谁来收拾?老百姓忍着,朝廷慢慢收拾,最后越收拾越烂,干脆切掉这个行业,从头再来。

那么老百姓的损失呢?

跟朝廷何干?随便抓几个人,完了。

这就是泡沫的逻辑。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