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天下一统(1)——攻灭梁师都(2 / 2)

梁师都亲来救援,正中段德操下怀。结果,梁师都的兵马,刚到石堡城,事先埋伏好的唐朝边军,从四面八方冲杀出来,猛攻梁师都部。一场血战下来,唐军大获全胜,梁师都惨败。最终,梁师都只得带领仅仅十六名骑兵,狼狈逃离。而后,唐军一鼓作气,趁势攻克石堡城。

唐军在段德操的指挥下,大破梁师都,攻克石堡城,军心士气大振。就在此时,唐高祖李渊从长安派来援军,前来为段德操助阵。本来,唐军新破梁师都,加上长安派来援军,段德操一时底气十足。因此,段德操打算乘胜出击,彻底灭掉梁师都。于是,段德操集结边军将士,兵锋直指梁师都的大本营——夏州。

前文说过,夏州治所统万城,是一座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军事重镇。所以,段德操若要拿下夏州,必须要攻破统万城。当时,统万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梁师都将大部分精锐,全部集中于东城。

因此,段德操指挥唐军,全力进攻东城。唐军将士奋力攻城,舍生忘死,终于攻下东城。东城被唐军攻克,梁师都率领数百残兵,被迫退守西城。拿下东城后,段德操转而进攻西城。直到此时,梁师都仍然冥顽不灵,困兽犹斗,顽强抵抗。故而,唐军一时攻击受阻,无法迅速拿下统万城。

偏偏又在这个时候,梁师都故技重施,向老大哥突厥求救。不久,突厥的颉利可汗,亲率一万精骑,驰援夏州统万城。突厥增援梁师都,形势瞬间对唐军极端不利。夏州一时无法攻克,突厥援兵又到。如果不能快速结束战事,唐军很有可能陷入突厥、梁师都的双面夹击之中,不能抽身。

最后,经过深思熟虑,远在长安的唐高祖李渊,作出了一个决定,撤兵。唐高祖下诏给段德操,命他率军及时撤出夏州。在唐高祖看来,此次针对梁师都的军事征讨,取得了应有的效果,歼灭了梁师都的大部主力。现在,夏州久攻不克,又碰上了突厥大军。此时此刻,唐军绝不能和突厥纠缠,撤兵是最明智的抉择:

庚辰,延州道行军总管段德操击梁师都石堡城,师都自将救之;德操与战,大破之,师都以十六骑遁去。上益其兵,使乘胜进攻夏州,克其东城,师都以数百人保西城。会突厥救至,诏德操引还。(《资治通鉴》)

梁师都依靠突厥势力,再次有惊无险地度过一关。唐朝此番征讨梁师都,尽管战果丰硕,可由于突厥的插手,还是没能攻克夏州,消灭梁师都。但是,另一个方面,这次征讨梁师都,唐军重创其主力,令其羽翼尽折。

安全度过一关后,梁师都竟然开始忘乎所以,自己给自己挖坑。在这之后,梁师都的一个愚蠢行为,致使其内部的军事实力,迅速直线下滑,部下纷纷叛离,为他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起初,稽胡大帅刘仚成与唐朝为敌,经常骚扰唐朝腹地。后来,太子李建成率军征讨,击破稽胡部众。没有办法,稽胡贼帅刘仚成率领部众,前来投靠梁师都。实际上,也就是找一个靠山。

然而,刘仚成一来,梁师都见到稽胡人数众多,内心非常不安。他担心,万一有一天,刘仚成率众反水,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最后,梁师都听信谗言,随便找了个由头,杀死了刘仚成。

刘仚成率众来投,结果,竟然遭到了梁师都的无端怀疑,惨遭毒手。梁师都此举,简直愚蠢到了极点。不仅稽胡部众群情激奋,就连梁师都的一些部下,也看不下去了,人人自危。故而,梁师都许多部下,相继叛离出走,投降唐朝。比如,武德六年(623年)三月,梁师都部将贺遂、索周二人,率领所部十二州之地,归降唐朝。

梁师都冤杀刘仚成,激起内部公愤,不少人对他失望透顶,纷纷叛离投唐。应该说,梁师都的这个举动,作茧自缚,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军事实力,让他逐渐陷入了四面楚歌,孤掌难鸣的困境。

估计,杀了刘仚成后,梁师都就后悔了,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兵势的衰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如何补救呢?梁师都也是江郎才尽,拿不出什么新花样来,还是老掉牙的伎俩,依附突厥。

经过数次与李唐的交锋惨败,以及杀死刘仚成带来的负面影响,梁师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大不如前,不可能主动再和唐朝交手,那样只会败得更惨。所以,当务之急,紧紧跟着老大突厥的步伐,抱住突厥的大腿,压制唐朝,在梁师都眼中,才是最正确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时局不利的情况下,梁师都频繁地求助于突厥,煽阴风,点鬼火,怂恿突厥入侵唐朝内地。受到梁师都的一番挑拨、撺掇,此后数年,突厥时常由河套地区南下,侵略唐朝腹地,令唐王朝头疼不已:

师都势蹙,乃往朝颉利,为陈入寇之计。自此频致突厥之寇,边州略无宁岁。颉利可汗之寇渭桥,亦师都计也。(《旧唐书·梁师都传》)

其实,梁师都怂恿突厥入侵唐朝腹地,还有另外一层深意,那就是让唐朝转移目标,让李唐转移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抵御突厥的战事,从而放轻对梁师都的重视。趁着这段时间,梁师都也好苟延残喘,夹缝求生。

在梁师都的撺掇、怂恿,甚至是带路之下,此后数年间,突厥多次入侵唐朝,甚至一度兵临长安城下,对唐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其中,也有梁师都的一份“功劳”。关于突厥入侵唐朝,后文会马上写到,在此不多赘述。

完全依附突厥,突厥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绝不违背突厥的意愿,是梁师都多年以来总结出的一条生存法则。梁师都狭隘地认为,只要抱紧突厥的大腿,甘愿做突厥人的附庸,就能在乱世中存活下去。

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或许是个存身之策;但是,历史的事实证明,这绝非长久之计。说得难听一点,梁师都就是突厥的一条狗。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突厥便会瞬间将他弃如敝履。当初的刘武周、宋金刚,势力那样强盛。结果,突厥一朝翻脸,说杀就杀,前车之鉴不远。

更何况,梁师都自以为依附于突厥,就可以永保太平,其实不然。倘若有一天,突厥的保护伞轰然倒塌,仅凭梁师都占据的微薄领地,又能支持多久?迟早有一天,有人会挥起斧子,砍倒突厥这棵大树,这正是李唐王朝。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唐朝与突厥之间的战争,不可回避,终会爆发。基本扫平国内割据势力之后,解决突厥问题,成为了唐王朝边防的重中之重。此时的唐王朝,不再对突厥处处隐忍,逐渐强硬起来。

自从武德七年(624年)开始,唐王朝基本实现了对南、北地区的统一,相继消灭了国内的割据势力,统一战争接近尾声。所以,抵御突厥入侵,成为了武德后期的主要国防问题。由于突厥连年入侵,唐王朝的大量兵力,全部用于抵抗突厥进攻,双方一直处于互不相让的状态。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突厥更是变本加厉。比如,李世民即位的当年,突厥在梁师都的引领下,大军南下,深入唐朝腹地,直逼长安,算是给唐太宗登上皇位的一份“大礼”。因此,唐太宗对突厥的忍耐,到达了极限,决定用武力解决突厥问题,以军事手段,征服这个草原霸主。

既然决定与突厥正式展开决战,唐太宗首先要做的,就是逐一拔掉依附于突厥的割据势力,扫除出兵突厥的障碍。比如,贞观元年(627年),经过反复劝降、争取,依附突厥,割据于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军阀苑君璋,主动归降唐朝。到了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正式决定,一举消灭长期盘踞朔方的梁师都。

唐太宗决定消灭梁师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极具战略眼光的考虑。梁师都占据陕北高原、河套地区,与突厥相互勾结,对唐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并且,梁师都经常作为向导,引突厥大军从河套南下,入侵唐朝内地。所以,在唐朝眼中,梁师都已经被列入“头号战犯”的黑名单中,必须坚决铲除。

另一方面,唐太宗决定向突厥亮剑,就必须先要灭掉梁师都。如果要与突厥决战,先要出兵攻灭梁师都。消灭梁师都,对于唐朝用兵突厥而言,主要有两点好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消灭梁师都,则能将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牢牢掌控在大唐手中,有了这两处要地,唐朝便可有效地组织兵力,拦截突厥大军南下,不至于像从前那样被动,让突厥大军深入腹地。

第二,如果能够一举攻灭梁师都,拿下陕北高原、河套平原。届时,唐朝便能以这两地为支点,打造成出兵反攻突厥的桥头堡。那样一来,将来唐军出兵攻打突厥,会顺畅容易许多。

无论怎样,唐太宗决心已定,集结大军,准备随时出击,消灭梁师都这个统一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敌人。为了能够做到毕其功于一役,干净彻底地消灭梁师都,唐太宗分别从梁师都的内部、外部,双管齐下。

首先,唐太宗采取了先礼后兵的做法,招降梁师都。自从冤杀刘仚成后,梁师都政权内部人心浮动,兵势日益衰弱。事实上,对于梁师都的虚弱,唐太宗李世民一清二楚。所以,唐太宗还是希望以和平的方式,不费一兵一卒,解决梁师都。于是,唐太宗传谕夏州,希望梁师都认清形势,主动献地降唐。

但是,梁师都简直顽固到了极点。在他看来,自己和唐朝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而且多次勾结突厥,入侵唐朝内地。所以,梁师都认为,自己一旦降唐,肯定没有好果子吃,必死无疑。因此,梁师都打定主意,拒绝了唐太宗的招降,坚决不肯降唐,准备顽抗到底,反正还有突厥支持自己。

很明显,梁师都已经表明了态度:拒不降唐。唐太宗觉得,自己也算做到了仁至义尽,是梁师都你自己没有珍惜。和平招降梁师都,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接下来,唐太宗打算采用军事手段。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唐太宗命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率军袭扰夏州,算是为唐军主力总攻夏州打前站。刘旻、刘兰成二人,抵近夏州后,采取了军事、政治两手抓的策略。

一方面,刘旻、刘兰成派出小股部队,四面出击,袭扰梁师都所部兵马驻地。例如,待夏州庄稼成熟之际,唐军轻骑出动,践踏粮田,蹂躏庄稼,致使夏州城内粮食短缺,军民食不果腹,饥肠辘辘,人心愈发浮动。

另外一个方面,唐将刘旻、刘兰成二人,巧施离间计,导致梁师都内部君臣互相猜忌,上下离心。如何巧施离间计呢?刘旻、刘兰成下令,将擒获的梁师都将领、部下全部释放回去。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离间梁师都内部关系,令其君臣互相生疑。果然,对于这些平安回来的部将,梁师都产生了怀疑,认为他们已经成为了唐军的细作。

恰恰就在此时,又出现了“天狗坠其城”的异常天象。所以,梁师都手下的许多人都以为,这是上天示警,梁师都大势已去,不可长久。故而,梁师都手下大将辛獠儿、李正宝、冯端等人,私下密谋,准备抓住梁师都,趁机投降唐军。不料,消息走漏了风声,李正宝等人一看大事不妙,纷纷向唐军投降:

颉利政乱,太宗知师都势危援孤,以书谕之,不从。遣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经略之。有得其生口者,辄纵遣令为反间,离其君臣之计。频选轻骑践其禾稼,城中渐虚,归命者相继,皆善遇之。由是益相猜阻。有李正宝、辛獠儿者,皆其名将,谋执师都,事泄不果,正宝竟来降。(《旧唐书·梁师都传》)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梁师都,四面楚歌,摇摇欲坠。眼看着梁师都岌岌可危,关键时刻,又有人前来“实力补刀”,谁呢?正是梁师都一直倚赖的老大哥——突厥。所谓落井下石,突厥此时也抛弃了梁师都。

先前,梁师都一直奉行依附于突厥的策略,只要自己一旦出事,突厥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施以援手。然而,今时不同往日。如今的突厥,早已不是从前的突厥。梁师都四面楚歌,突厥也是一样,面临着巨大危机。

自从唐太宗贞观初年起,突厥国内政局动荡,不断发生部落叛乱,原先归附于突厥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背离突厥,投靠唐朝。比如,唐军袭扰夏州之前,原本属于突厥附庸的契丹,在契丹酋长的带领下,脱离突厥统治,向唐王朝投诚,寻求大唐的庇护。当然,契丹只是众多部落的其中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突厥忙于镇压内部部落叛乱,分身乏术,对梁师都自然无暇顾及。甚至,突厥颉利可汗觉得,梁师都已然成为了突厥的一个沉重包袱。所以,当务之急,于突厥而言,唯有壮士断腕,舍弃梁师都,全力镇压部落叛乱。

不久之后,颉利可汗派遣使者,前往长安,面见唐太宗李世民,向唐太宗提出了交换条件。突厥的交换条件,其实非常简单,以梁师都交换契丹部落。意思是说,只要唐朝交出归附的契丹部落,突厥将不再干涉唐军对梁师都的用兵。实际上,突厥这是在和唐朝进行等价交换。没想到,唐太宗严辞拒绝,当众驳斥突厥使者:

契丹与突厥异类,今来归附,何故索之!师都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我兴兵致讨,辄来救之,彼如鱼游釜中,何患不为我有!借使不得,亦终不以降附之民易之也。(《资治通鉴》)

唐太宗霸气开怼,他告诉突厥使臣,契丹与你们突厥,并不是同宗同族。如今它们举族归附,大唐岂能将其弃之不顾,你们有什么资格前来向大唐索要!更何况,梁师都本就是中原之人,只不过长期窃据土地,又被你们突厥所庇护。消灭梁师都,是我们大唐内部的事情,何须你们突厥同意!

这句话说得相当强硬,唐太宗明明确确告诉突厥,大唐若是要荡平梁师都,随时都可以一战功成。其实,唐太宗这段话,是在警告突厥,你们最好不要插手,你们如果插手,那就连你们一块收拾。同时,唐太宗也是在给梁师都下最后通牒,这是大唐给你的最后机会,你好自为之。

通过这件事,唐太宗也看出了一点,突厥已经彻底放弃梁师都了。所以,直到此时,彻底消灭梁师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只待唐太宗一声令下,唐军便能对梁师都的势力,实施雷霆一击。

果然,没过多久,唐将刘旻上表朝廷,向唐太宗陈述夏州军情。在奏表中,刘旻陈说,梁师都元气大伤,不堪一击,朝廷此时可以大举出兵,击灭梁师都,攻取夏州。接到刘旻的上奏,唐太宗决定,正式出兵攻灭梁师都。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唐太宗委派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二人,率领唐军主力,攻打夏州统万城,直取梁师都政权。另外,唐太宗又命夏州长史刘旻,率领一队精锐,陈兵于朔方东城,威逼梁师都,策应唐军主力。

此次,唐太宗委派进攻梁师都的两员主将,皆是军功赫赫的百战名将。其中,柴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夫,已故平阳昭公主的丈夫,常年追随唐太宗四处征战,战绩斐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大唐开国元勋。

另一位主将薛万均,正是猛将薛万彻的哥哥,兄弟二人以勇猛善战著称,曾在罗艺麾下效力,打退过窦建德的进攻。后来,罗艺降唐,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二人,也跟着一起降唐,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效命。如今,薛万均是唐太宗委以重任的大将,此番与柴绍共同领兵,进讨梁师都。

两路唐军,对夏州步步紧逼。柴绍、薛万均率领主力,直逼夏州,刘旻则指挥偏师,筑营于朔方东城,威胁梁师都,形势对梁师都非常不利。最后,经过短暂思考,梁师都决定,先攻破刘旻所部偏师,再迎战唐军主力。

于是,梁师都引领突厥部众,出至城下,直攻刘旻所部大营。面对梁师都的主动进攻,刘旻麾下将领夏州司马刘兰成,沉着冷静,不急不躁,命令将士偃旗息鼓,坚守营寨,不与敌军正面交锋。

梁师都率兵在营外挑战,无论如何叫骂挑战,唐军纹丝未动,拒不出战。很快,梁师都所部便泄了气。到了晚上,梁师都引兵退去。看到敌军后撤,刘兰成觉得时机已到,战机稍纵即逝。于是,刘兰成率军倾巢而出,在后追击梁师都所部。结果,梁师都被打得大败,损失兵马不计其数。

原本,梁师都的计划是,趁唐军主力到来之前,先击败驻兵于朔方东城的唐军偏师,解除夏州城的威胁,再全力与唐军主力决战。没想到,事与愿违,梁师都反被唐军击败,损兵折将,只能龟缩城中,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就这样,梁师都再也无力回天,唐军将夏州团团围住。

虽然,突厥此时自顾不暇,俨然已经放弃梁师都了。但是,双方毕竟还是名义上的盟友关系。唐军大举围攻夏州,作为梁师都的主子,突厥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就是做做样子也行。

因此,突厥颉利可汗派出了一支兵马,前来支援梁师都。其实,突厥派兵救援,就是摆个姿态给梁师都看。当时,恰逢大雪降落,羊马冻死不计其数。所以,这样一来,突厥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当柴绍、薛万均两员大将,率领唐军主力,行至距离统万城数十里的地方时,与前来救援的突厥大军,狭路相逢。遭遇突厥大军之后,柴绍、薛万均迅速指挥唐军,奋力出击,向突厥军队发起猛攻。最终,在唐军将士的强悍冲杀之下,突厥军队兵败如山倒,四散而逃,被迫撤围退去。随后,唐军顺势围住朔方,展开猛烈攻势。

经过救援梁师都的大败,突厥遭遇重创,也清楚地意识到,唐军对梁师都志在必得,便再也不敢前去救援。没了突厥的救援,梁师都彻底成为了一颗弃子,无人问津,城破覆亡是迟早之事。

不过,到了这个地步,梁师都依旧不肯认输,率部负隅顽抗。不久,朔方城中粮食耗尽,变得岌岌可危起来。人心惶惶之下,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发动兵变,斩杀了梁师都,然后举城投降。而后,唐军攻占朔方。朝廷擢升梁洛仁为右骁卫将军,封朔方郡公,以梁师都所占之地为“夏州”:

师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刘兰成偃旗卧鼓不出。师都宵遁,兰成追击,破之。突厥大发兵救师都,柴绍等未至朔方数十里,与突厥遇,奋击,大破之,遂围朔方。突厥不敢救,城中食尽。壬寅,师都从父弟洛仁杀师都,以城降,以其地为夏州。(《资治通鉴》)

至此,梁师都政权正式宣告灭亡,唐王朝一举拿下了陕北高原、河套平原的大片领地,拔掉了大唐开国的最后一枚钉子,取得了统一战争的最后胜利。

梁师都从起兵到最后灭亡,前后历时十二年,贯穿于整个唐初统一战争始末,算是隋末唐初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割据群雄,却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官方史书中,这样评价梁师都等人的灭亡:

沈法兴狂贼,梁师都凶人,皆至覆亡,殊无改悔。自隋朝维绝,宇县瓜分,小则鼠窃狗偷,大则鲸吞虎据。大唐举义,兆庶归人,高祖运应瑶图,太宗天资神武,群凶席卷,寰海镜清,祚享永年,功宣后代,谥曰神尧、文武,岂不韪哉!(《旧唐书·梁师都传》)

经过十年努力,截至贞观二年(628年),李唐王朝终于扫平群雄,一统天下,实现对全国的统一,正式迈向了一个强大、昌盛的大一统王朝。事实证明,历史选择了李家,选择了大唐王朝。

但是,话说回来。攻灭梁师都政权,并不是唐朝的最终目标。唐朝的最终目标,是要以消灭梁师都为跳板,扫平出兵突厥的军事障碍,大规模对突厥实施武力征讨。那么,在此期间,唐朝与突厥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军事博弈?唐朝最终又是如何打败老对手突厥,将大唐旌旗插到塞北草原之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