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招贤纳士(2 / 2)

周瑜闻言,不由受宠若惊,迟疑道:“瑜身无寸功而得主公如此偏爱,恐怕其余有功将士心中不平啊。”

loadAdv(7,3);

护军都尉,秩比两千石,乃是重要的高级将官,也是未来中护军的前身,地位十分特殊。

正是为此,周瑜才会有些迟疑。

周琦却是笑道:“先不说公瑾乃我侄儿,就说你当日在庐江所立下的功劳,也足以得到如此重用,其余诸将绝不会说三道四。”

“我也相信公瑾的才能,要不了多久,必然会震惊所有人。”

“公瑾只管放手施为,其余事情自有我帮你挡着!”

周瑜听到这里,不由心生感动,拜道:“侄儿必不负叔父厚爱!”

周琦也没过多废话,直接签署了任命文书,就让周瑜自己去折腾了。

正如他此前所说那般:雏鹰终究要展翅翱翔。

如果始终将周瑜留在身边,让周瑜成为笼子里面的金丝雀,反而有可能会害了对方,达不到历史上的那种高度。

筹建庐江上甲这件事情,也是对于周瑜的历练。

等到周瑜真的能够练出一支强军,并且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也就是周瑜真正崛起的时候。

解决完了周瑜、陈武的事情以后,周琦暗自想到:“董袭、陈武都是江表虎臣,现在陈武已经出现,董袭却仍旧不知踪迹,也是时候留意一下了。”

念及于此,他便唤来陈文,让他打听一下董袭。

周琦虽不记得对方籍贯,可是但凡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名号之人,绝对有其过人之处,至少也应该闻名一地。

以陈文如今所掌握的情报网,应该不难找到。

“还有徐盛、潘璋、丁奉,也应该留意一下,就是不知他们现在年龄多大,是否已经成年。”

陈武现在也才刚刚及冠,江表十二虎臣之中,很多都是三国中后期将领,年龄应该并不算大。

若果真如此,倒也不好寻找。

周琦虽然对于汉末历史非常了解,却也记不住每个人的生卒年,只能大致猜测一下而已。

“主公,招贤馆内发现了两位来自徐州的名士!”

周琦刚刚让陈文留意一下那些有名望、才学之人,就看到陈文兴冲冲跑了过来,脸上满是激动之情。

周琦抬了抬眉毛,问道:“姓甚名谁?”

此时的周琦,并不像以前那样,但凡见到一个历史名人,就恨不得当舔狗围上去招揽。

他如今贵为车骑将军、扬州牧,占据一州两郡,乃是雄踞一方的诸侯,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很多时候根本无需自己亲自登门,只要一纸征辟文书,就会有许多人才主动前来投效。

就好比李严,若是换做才开始起家的周琦,想要招揽恐怕非常困难。

可是现在,根本无需太过礼贤下士,只需稍微放低姿态招揽一番,对方当即纳头便拜。

李严如此,张辽亦如此。

这就是身份地位名望,所带来的变化。

陈文见周琦好似兴致不高,当即有些神秘的说道:“此二人身份可非同小可,其中一位乃徐州非常有名望的名士,另一位乃是儒学大家。”

“两人都性格高洁,一人刚刚及冠就被举为孝廉,却推辞不就,徐州牧陶谦举其为茂才,亦推辞,因此惹怒陶谦被下狱。”

“另一人先后拒绝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的征辟,始终留在乡中治学。”

“他们虽然前来扬州躲避战乱,却也未必愿意被主公所征辟。”

周琦听到这里,反倒是来了兴致,笑骂道:“你这家伙,居然敢在我面前卖关子,还不速速道来!”

陈文笑嘻嘻的说道:“前者乃徐州彭城人氏,姓张名昭,表字子布。”

“后者乃徐州广陵人氏,姓张名纮,表字子纲。”

周琦闻言,不由满脸惊喜。

这两个人,那可真是鼎鼎大名,不仅是孙策、孙权的谋主,最夸张的是两人那卓越的政治能力。

三国时期。

如果说魏国的政治第一人乃是荀彧,蜀国的政治第一人乃是诸葛亮,那么吴国的政治第一人毫无疑问属于张昭。

按照人们的普遍的认知,张昭政治才能的排行,在三国时期绝对属于前三之列。

孙策在位之时,正是因为处理不好与江东豪强大族之间的关系,最终才落得一个遇刺身死的下场。

别看孙策打下了江东这个家业,根基却并不牢固。

正是孙策临终之前,任命张昭为托孤重臣,让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在经过了张昭的苦心治理,才逐渐平衡了孙氏与江东豪强大族之间的关系,最终让东吴逐渐变得繁荣稳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无张昭,孙权未必能够守住江东基业。

只不过,张昭也并非完人。

首先,曹操南征之时,张昭就是投降派代表人物,这种行为一度让孙权感到非常失望。

而且由于张昭本就出身士族,所以在对待江东世家大族方面,也是采取了拉拢、联合的策略,虽然能够为东吴迅速稳住局势,却也让孙氏处处受人掣肘,被禁锢在了江东。

或许也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孙权在登基为帝以后,并没有册封张昭这位两朝重臣为丞相吧。

不过倒也并不能完全怪张昭。

只因孙权继位之时年纪实在太小,而且东吴当世内忧外患,境内盗贼四起,豪强大族又虎视眈眈。

就连继承江东基业的孙权,都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保不住江东基业,为此还忐忑不安的专门去询问大将董袭。

张昭的策略虽然显得软弱,却能迅速稳定江东局势,让年幼的孙权不至于失去父兄打下来的基业。

等到孙权能够掌握权力的时候,东吴已经与江东世家大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分不开了。

至于张纮,政治才能在整个三国时期,应该也能排到前五之列。

相比起只精通政务的张昭,张纮也颇有谋略与眼光。

就好比孙策交战之时,仰仗自身勇武,总喜欢亲临前阵,带头冲锋,张纮就曾苦苦劝诫:“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不得不说,张纮的确颇有远见,早早看出了孙策的弱点。

奈何孙策并不听劝,对于自身安危不怎么放在心上,最终死于小人之手。

孙策刚刚脱离袁术之时,手中兵微将寡,数次前去拜会张纮,虚心求教,询问自己能否东占吴会,西报父仇。

张纮本来并不愿答复,可是看到孙策甚微诚心,而且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阳,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孙策纳其言,果真打下了江东基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说诸葛亮的《隆中对》,奠定了蜀汉的三分天下的基础,那么张纮的这番言论,就是奠定了孙氏占据江东的基础。

等到孙权继承江东基业,张纮也是屡次劝谏。

其实早在建安十三年,孙权在征讨合肥之时,就打算效仿其兄长亲率轻骑前往突击敌人,却被张纮劝住。

次年孙权还想征合肥,又被张纮劝阻。

直到张纮去世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劝得住孙权,然后就有了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外号孙十万这个事情的发生。

周琦深知二人之才,当即备下重礼,准备亲自前去拜会。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