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心伤,试探(2 / 2)

“且大王广有贤名,麾下谋士无数,各地士人慕袁氏厚恩,无不愿意肝脑涂地。”

“夫以强则莫与争大,以位则无所比高。”

“且河北文臣武将随大王南征北战,除了慕袁氏厚恩以外,绝大多数皆为名利而来。”

“于他们而言,究竟是愿意跟随大王共兴汉室,还是想要成为从龙功臣、开国勋贵?”

“今周子异虎踞江南,大势已成,天下豪杰观望者不计其数,皆想知道究竟谁才是天命所归。”

“大王此时得玉玺,纳帝号,不仅能够大悦麾下诸将,亦可率先昭告天下,亦示正统,如此天下正处于观望之中的豪杰,岂非全都蜂拥来投?”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还请大王多加思量。”

郑泰的这番话,不仅让荀攸无言以对,也是让已经有些犹豫不决的袁绍心中大定。

郑泰话粗理不糙,讲述的一切宛若利剑,狠狠插进了荀攸的心中。

其实以荀攸的眼光与见识,何尝不知大汉气数已尽,几乎再无复兴之可能?

然而,颍川荀氏世食汉禄,哪怕明知希望渺茫,却仍旧希望能够在黑暗之后看到黎明。

未曾想,郑泰却是人间清醒,直接给了荀攸当头棒喝,将血淋淋的现实展现了出来,一度让荀攸痛苦到无法呼吸。

袁绍现在脸上却是笑容灿烂,上前拉着郑泰的手说道:“称帝之事,关乎重大,岂可草率决之?”

“公路既欲献上传国玉玺,开城投降,可有什么条件?”

郑泰道:“吾主别无他求,自愿以帝号相让,还希望以后能够保留闲散王爵。”

“大王与吾主本就同处一族,乃至亲兄弟,若按照法理来讲,大王称帝以后,封吾主为王亦为情理之中,还请大王应允。”

袁绍却是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道:“公路要求并不过分,只要其愿意去掉帝号,开城投降,自可保留王爵。”

“不仅如此,孤还可以给其足够封地,令其此生锦衣玉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郑泰拜道:“非外臣不信大王,还请写以亲笔书信,吾也好回报吾主!”

袁绍也不迟疑,直接让人拿来纸笔,洋洋洒洒的写下了一封文书,不仅签了自己名字,还盖上了私人印章。

很显然,袁绍并没有食言而肥的打算。

郑泰带着袁绍签下了文书返回城中。

袁绍看着失魂落魄的荀攸,却是眼神微微眯起,问道:“公达觉得,公业之言如何?”

荀攸沉默许久,终究还是拜道:“汝南袁氏四世五公,世食汉禄,累受皇恩,若贸然称帝,必大失人心,还请大王斟酌行事!”

袁绍不置可否的应了一声,而后看着满脸苍白的荀攸,佯装关切的问道:“公达可是哪里不舒服?”

荀攸捂着心口,道:“有些胸闷。”

袁绍道:“既如此,那公达便先回营中休息吧,这些天就先不要操劳军务了,还是应当以身体为主。”

荀攸心中凄然,知晓这是自己的回答没有随了袁绍心意,而被冷落了。

他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对着袁绍深深一拜,而后离去。

等到荀攸离去以后,袁绍又先后单独召见了沮授、逢纪、审配、荀谌、辛毗、高干等人,将袁术欲奉上传国玉玺,让出帝号之事告知众人,并且征询众人意见。

沮授并不反对袁绍称帝,却认为如今时机未到,至少应该灭掉袁术、刘备,并且稳定了豫州、徐州局势以后,再称帝不迟。

而且沮授认为,接收袁术帝号不可取,就算要称帝,也应该是大汉天子进行禅让,如此才算得上是正统。

袁术既已被打上反贼标签,若继承其帝号,又与反贼何异?

沮授的这番话,也让袁绍陷入沉思。

其余众人,除了荀谌打太极,说了半天都没有表明态度以外,其余众人皆欢喜鼓舞,认为袁绍得到传国玉玺,乃天命所归,理应称帝。

他们之所以如此,除了的确想要成为从龙功臣以外,也是了解袁绍的性格。

袁绍既然单独询问此事,心中必然是倾向于称帝,如果此时出言反对,就会在袁绍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君不见,历史上那些反对刘备称帝的三人,都是什么下场?

一人被贬,一人被警告,一人被杀。

其中被贬者乃是费诗,若非对方颇有名望,而且早在刘备入蜀之前就在益州为官,恐怕下场也不怎么好。

饶是如此,直到刘备去世以后,费诗才再次被启用。

被警告者乃是刘巴。

刘巴出身名门,少有才学,随诸葛亮、法正等人一同修订《蜀科》,在法正去世以后,接替了法正尚书令的职位,也算得上是位高权重。

而且这货还无比清高。

张飞虽是一介武夫,却喜好结交有名望的士人,因为仰慕刘巴才学,主动前去拜访结交刘巴。

以张飞当世在蜀汉之中的地位,能够主动结交,按理来讲刘巴应该非常高兴才对。

这货偏偏不搭理张飞,惹得张飞勃然大怒也不以为意,反而对诸葛亮说:“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这就是妥妥的嫌弃张飞的出身了,也惹得刘备勃然大怒,却是碍于对方名声,不敢拿刘巴怎么样。

刘备称帝之前,刘巴又跑出来作妖,还拉着主簿雍茂一起劝阻刘备。

刘备倒也是个狠人,虽然拿刘巴没办法,却找个借口把刘巴拉来的雍茂给杀了,而且还让刘巴起草登基时所需的各种祷文、诏诰、文书,以此来羞辱对方。

你不是不让我称帝吗?

我不仅要称帝,而且称帝所需要的祷文、诏诰、文书还要你刘巴来起草。

若是抗命,有的是办法治伱。

若是不抗命,那此前所立的清高人设,也就轰然崩塌了。

而且巧的是,刘备刚刚称帝,刘巴次年就因病去世了,其中未尝没有猫腻。

就连刘备这种对待属下宽厚的君主,在称帝这件事情上面都容不得别人反对,更不用说是刚愎自用的袁绍了。

这些跟随袁绍许久的谋士,深知袁绍本性,自然不敢反对。

而且他们也都认为,大汉气数已尽,以袁绍如今的势力,纵然称帝也没有什么问题,自己等人的官职反而也能因此水涨船高。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