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种香菇 香菇厂的菌棒总体发育良好,令……(2 / 2)

“是不怨孩子,”奶奶出面主持公道,“孩子们爱干净有什么错?这边亲家婆婆一天扫三遍屋子,里外抹得通亮。垃圾都倒在那下面坑里,有盖子搪着,一点苍蝇都不招惹。我这里住惯了,别处也觉得腌臜。”

文琳立刻道:“妈,听到了吗?外婆都嫌咱家脏了!”

“我可没这么说!”奶奶瞪了挑拨离间的外孙女一眼,又说:“你妈又不懒,天天也扫屋子。就是村里有些姑娘婆婆们哦,有那个打麻将的时间,垃圾都堵到家门口了,也不肯扫一扫铲一铲!”

“我们村里什么时候也像大哥大嫂这边就好了,”文琳叹气,“茅房有盖子,垃圾也有盖子,到处都干干净净的,多好!”

佳慧想到过两年就会迎来的美丽乡村建设,鼓励道:“会的会的,你放心,过不了多久,石桥南村也会变干净整洁的,到时候比咱们这边更好看。”

文琳对这个前景可是并不乐观,噘嘴道:“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哦!”

不过她也并不担心,因为她马上就要回学校了。过完大四这一年,她多半也会在城市里找一份工作,然后在城市里结婚生子、成家立业。这也是每个农村孩子的梦想。通过读书离开那个有着牛屎味的村庄。

要很多年后,经过漫长时光的沉淀,故乡才会在记忆中逐渐变得美好起来。

香菇厂的各种原料终于粉碎得差不多了,接下来他们要着手制作香菇棒。这一次,连奶奶和外婆都挽着袖子亲自上阵了。胡春平当初购买的那套半自动的设备,能够完成从搅拌到制棒的全部工序,给他们省了很多麻烦。姑爹和冯小河按照一定比例,把木屑、麸皮加上石灰,有时还要根据湿度加上糖化水,放进搅拌机进行搅拌。

这时候经验就很关键,有经验的师傅用手攥一把锯末捏一捏,就知道该不该加水,该加多少水。冯小河提前学习了那么多资料,这方面依然要仰仗姑爹,毕竟他才是那个亲自种过香菇的人。

拌好的原材料经过设备压缩,出来的就是一根根圆筒形的香菇棒。这时,奶奶和外婆各搬一个椅子,坐在传送带顶端,把设备传输过来的香菇棒逐个套上塑料袋,姑姑和文琳则负责封扎袋口,并把包装好的香菇棒用推车运送到另一间屋子,呈井字型摆放好,预备熏蒸。佳慧每天接送完孩子,也会急急忙忙地赶过去加入他们,七个人组建了一个农村常见的家族式小型加工厂。

这已经比普通农家制作香菇棒高效且省力得多了。农家没有这种半自动的设备,只能手工拌料、手工往袋里装填原料,拌料和装填都是有讲究的,拌得不均或填得太松都不行。有了设备,整套制棒工序的效率就很让人惊喜。到文琳回学校的前一天,他们已经制作完成了大部分菇棒,接下来就要开始熏蒸消毒了。

香菇棒装袋后,必须要及时进行熏蒸消毒,这是为了避免培养料感染杂菌。上万支菇棒摆放在熏蒸的屋子里,外面套上塑料膜,蒙上厚厚的麻布袋,小锅炉有一根蒸汽管道通向这里,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蒸气。

整个熏蒸过程要持续二十个小时以上,培养料蒸不透、消毒不彻底,菇棒极易感染杂菌,这一来就废了。而在熏蒸的同时,接种室也要进行密闭消毒,为即将到来的接种作准备。

等到熏蒸好的香菇棒冷却后,就要进行接种了。接种房过去还要供奉菇神,是严禁闲杂人等随意进出的,所有进出人员都穿着消过毒的工作服,戴着口罩,装备得很严实。所谓接种,就是在菇棒上打四个接种穴,把菌种塞进去。当然打穴填种前后都要进行消毒。这工作并不复杂,但也很讲究技巧和速度,因此姑姑请了几个有经验的村民来帮忙,每天工价一百元。一边是流水线继续制作菇棒,一边是小锅炉熏蒸,一边是十来个人不断接种。足忙了一个多月,才把几万根菇棒的菌种点好了。

菇棒接种后,七天之内不能搬运菌袋,要让菇棒“发菌”,就是菌丝萌发定植的时间。等点种穴的菌丝长得像一团棉花一样,就要解膜通风。接下来,过二十多天要进行第一次刺孔增氧,还要给菌棒散堆降温,以免烧堆。隔几天还要二次刺孔增氧。

何时刺孔何时散堆,这都不是仅靠书本知识就能应付的。幸好他们还有姑爹。姑爹不仅自己经验丰富,还丝毫不拿大。碰到他也拿不准的,就叫来同村的大师傅共同验看。有了这么一个扎实过硬的技术指导,香菇厂的菌棒才总体发育良好,令人放心。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