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知识改变命运(2 / 2)

“而参加科举考试就安全多了,大不了白读几年书,回家种地去,反正没有性命之忧!万一运气好,考了功名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到了宋朝,宋真宗为了鼓励大家参加科举考试,还写了一首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你不要担心没钱没房没老婆,只要安心读书考取功名,就什么都有了!”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才开始学习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其实,大家也知道这些书本知识没啥用,都是忽悠傻子的。”

“宋朝皇帝让大家效忠皇帝,问题是赵匡胤自己就是谋权篡位,黄袍加身,夺了柴家的天下。你自己不忠于别人,却让别人忠于你自己,这不是扯蛋吗?”

“所以说聪明的读书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学的那些知识,但是这些不重要,老百姓仅仅是把科举考试当成敲门砖,只要能升官发财,管他学的这些知识有用没用,是真是假!”

“可以说,科举考试是古代穷人翻身逆袭的唯一途径,也是最公平的途径,科举面前,人人平等!古人说的读书改变命运,就是从科举考试开始的!”

“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顶峰,在人们的认知中,只有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才是成功的唯一门路。像李时珍那样学习医术,写《本草纲目》,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比那些状元进士、王侯将相更加伟大,但是在当时,他的这种行为则被视为不务正业!”

“到了近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学而优则仕,读书可以升官发财的传统理念逐渐消失。”

“老师开始教育学生:读书是为了当科学家,为社会做贡献。不过,一般人都比较现实,追求的就是金钱、权力和美色!科学家名声虽好,但是收入不高。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一股读书无用论的浪潮,当时有句很流行的话就是:造导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

“但这种论调转瞬即逝,很快又被‘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所取而代之,人们的观念又回到了过去,视大学生为天之骄子,把他们当成古代的状元!”

“人们之所以有这种想法,只因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的大学生包分配工作,而且分配的都是国企事业单位!铁饭碗!”

“许多大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都逐渐晋升为了领导干部,成为人上人!这就有点类似古代的科举制度,只要考上大学就能步入仕途!”

“于是,尘封在老百姓心中上千年的官本位思想、读书改变命运的思想又兴盛了起来!许多家长开始鸡娃,拼了命的让孩子上大学!就是盼着孩子大学毕业之后能找个有编制的工作!”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