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朝堂上的交锋(2 / 2)

而孙新这一番长篇大论下来,大殿里寂静片刻后。不少人纷纷点头称是,目光古怪地看着仍跪在地上的程子明,也有人幸灾乐祸地看着脸色难看的高俅。高俅感受到异样的目光心中愤怒,对孙新记恨越发加深。越想越气,忍不住想要开口驳斥。

“陛下。”孙新却抢先一步,继续侃侃而谈:“”朝廷第二次剿匪非同小可,必须得下猛药。程指挥尚且年轻,没有领兵经验,不如当个先锋官冲锋陷阵。至于统率大军作战,还需要枢密院重新定夺。”

“孙大人,剿匪之事,便不劳您费心。”高俅听到这话再也按捺不住,很没礼貌地跳出来打断孙新。

“程指挥能文能武,出了名的能征善战,如何不行?”

孙新不置可否地摇头:“大尉大人,此言差矣!下官近来也派人打探过这伙贼人。大头领千丈坑许平升,帐下有冰山韩同音、扫地龙火万城、擎天铜柱王良等三位头领。程指挥能征善战不假,可双拳难敌四手,需要人帮衬,才不至于被围攻。”

“你……”高俅看着满脸笑容的孙新气急。

程子明感受到自己靠山胸中的怒火,咬牙叩首高呼:“陛下,末将帅军剿匪,若是不胜,提头来……”

宋徽宗还没有说话,孙新甩脸便喝斥:“放肆,少来这套虚头巴脑的,动不动就来这句话。你有几个脑袋?圣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作为主将,要有得失观,大局观。你帅军作战,不只是你一个人,还要考虑三军将士的性命,岂能因为孙某一番话而置气把自己置身于险地?如何统兵?”

“呃……”宋徽宗,满朝文武都有些愣神。

唯独戎马半辈子的童贯微微点头,越看孙新越满意。

孙新瞥见高俅脸成猪肝色又要说话,立刻拜倒高呼:“吾皇陛下,微臣又不参与剿匪,没有半点功劳可得。只是想剿灭匪贼还百姓安宁,不掺杂私心。童大人麾下多良将,挑选一个率领主力压阵随行,这样前锋跟主力相互策应,齐头并进。战略回旋空间更大,稳扎稳打,剿灭贼人万无一失。”

“孙爱卿一片赤胆忠心,快快请起!”宋徽宗见孙新满脸恳切,发自肺腑的一番言论,颇为触动。摆手虚托,看了眼高俅,程子明,又看向童贯。

“不知枢密大人有何看法?”

童贯当即出列:“回禀陛下,孙龙图考虑周全,绝不能轻视这伙山贼。为了以防万一,使得一战功成。是应该多调派几位将领,各自帅军齐头并进。分为多路包围元阳谷封锁周边区域,绞杀敌人。”

“既如此,那可有合适人选?”宋徽宗沉吟片刻后问道。尽管有些对不住高俅,但剿匪之事不容懈怠。

“这位刘延庆刘将军从边境赶回来,正好可以胜任……”童贯指着身后的那个绯红官袍的中年人笑了。

此刻童贯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本来以为要浪费一番口舌,才能为自己的心腹争取谋求协同剿匪差事。没想到高俅算计孙新不成,反而处处吃瘪。而且孙新胳膊肘往自己这边拐,真是好样的。

孙新起身回到原位,暗中给蔡京送过去一个眼神。听到刘延庆这个名字楞住了,只因为非常有名。

当然,可不是什么好名声!

刘延庆,历史上真有这个人,保安军金明县(今陕西省志丹县)人。北宋时期武将,出身将门,多次与西夏作战,从军多年,接连升迁至节度使。

宣和四年(公元1122),参加燕山之役,督兵十万屯于卢沟桥南,不战自溃,尽失熙宁、仓惶逃窜,外贬筠州安置,迁镇海军(润州)节度使。靖康之变(1127年)时,把守京城。城池被破,兵败所杀。

而他的儿子刘光世就更不得了。

在历史上,官职更大,南宋初期中兴四将之一。学他父亲在逃跑的路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国入侵,宋高宗准备渡江南逃,刘光世的部队并没有遇上金兵,也跑来渡江,这并不只是刘光世的第一次逃跑,可谓世人皆知。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因为溜须拍马做到杨国公。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