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等待曙光(2 / 2)

那些助纣为虐的伪军就更惨了,百米白面这样的细粮都不用想,顿顿棒子面、小米饭,弄点盐水就着吃。

关键是这样,还不够吃的。

这样的伪军,几乎全部都在找门路想反正。

除了生活条件的对比,武器装备也逐渐倾斜。

随着后方兵工厂加速生产、尤其是齐鲁大地新建的兵工厂投入生产,轻重武器数装备数量迅速提高。

一线部队,每个连队都配齐了九挺轻机枪、九具掷弹筒、三门60毫米迫击炮和三挺战防枪,营一级配齐了不低于八挺的重机枪和六门82迫击炮,及一定数量的无后坐力炮。

战场上你来我往的厮杀,只是战争形态的一部分和表象上的反映。这就如同山和石头的区别。

再矮的山,它也是有根的;再大的石头,也仅仅是浮于地表的。

双方一个个蒸蒸日上、一个江河日下的差别,就是从穿衣吃饭这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的。

在双方的炮击中,一开始还能当面锣对面鼓的打一打,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鬼子的虚弱更加明显。

到了45年初,一枚75毫米山炮弹打过来,往往能遭到十几发二十几发105榴弹炮的报复。

此时刘子龙的专业炮兵部队,已经不再装备如此小口径的火炮了。

就在这种对峙之下,迎来了抗战最后一年的春节。

春节这天,干部和后方慰问人员,亲自把各种慰问品送到一线战士手里。

包括点心、糖果、书籍、钢笔铅笔笔记本、扑克象棋等等应有尽有。

这些人还和坑道里的战士一起包饺子、做菜、演节目,热热闹闹地过春节。

尤其特别的是, 还有一支特殊的不带枪的部队来到了前线,那就是脚盆鸡被俘人员组织的“反战同盟宣传队。”

他们到来后,利用高音喇叭宣传喊话、讲述思乡之情,讲述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唱家乡的歌曲,还往鬼子阵地上打慰问弹,以此来瓦解鬼子的军心。

不能说这招有多大作用,但是对于瓦解敌人一定有用。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鬼子内部厌战、避战的情绪越来越浓厚,逃跑甚至投降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停的有人冒险穿越双方的封锁线,跑到这边的阵地来投降。一开始是一个人,后来甚至发展成了两三个人。

对于过来的人员,一律交给反战同盟,毕竟自己的同胞更有说服力。

据这些人讲述,身边的战友都不想打仗了,都希望能够平安的回国活下去。

而且这种想法,不仅仅表现在情绪上,也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基层官兵对上层的不满已经是公开现象,甚至公然违抗作战命令。即使勉强出战,也是出工不出力,放几枪就撤回来。

哪个小队长或者中队长想处置作战不力的士兵,就会遭到所有士兵的抵制和威胁,弄得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44年的一号作战,更像是鬼子的一场回光返照,倾全力的一击之后,就只能是等着最后时光的到来了。

累死我了,抗战八年终于要结束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