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张居正去世,朱翊钧给的谥号让朱棣心态炸穿(2 / 2)

贞观世界之中,李治也发出了和刘恒类似的感慨。

对此,坐在皇位上的李世民笑了笑,道:

“张居正的结局其实早就注定了。”

啊?李治疑惑地看着自家父皇。

“父皇,难道就不存在朱翊钧看破张居正苦心和忠心,最终张居正得以善终的结局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请大家收藏: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李世民呵呵一笑,点头道:

“这个确实是不存在的,无忌,你和为善说说吧。”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道:

“殿下,张居正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对皇帝的严厉管教,而是在于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天下臣子只知道张居正,不知道万历皇帝。”

李治悚然一惊,后背突然沁出冷汗。

长孙无忌的表情变得严肃了起来。

“无论是考成法还是一条鞭法,这种涉及到国家根本制度的改革,都应该是由皇帝来进行推动的。”

“而张居正却借助自己当时的权力,等于绕过了皇帝,擅自改变了大明的国家根本制度。”

“对臣子来说,这是越权了。无论是万历皇帝,还是其他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容得下张居正的。”

在场的其他大唐臣子同时点头。

房玄龄正色道:

“张居正的初衷是好的,他的改革也是卓有成效的,但他也确实越权了,逾越了作为臣子应该有的本分。”

李治听得颇为无语, 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按照这种说法,难道作为臣子,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国家被昏君带着衰落甚至灭亡,但却什么也不做?”

“这就是臣子的本分?”

这一次,回答李治问题的是坐在皇位上的李世民。

“你说的没错,为善。这就是臣子的本分。”

大明世界。

朱棣皱眉,颇为不满地开口。

“这个朱翊钧,也太不像话了。”

“才刚刚亲政,就打算对自己的恩师下手了吗?”

朱高炽颇为认同地点头。

“朱翊钧这小子,连最基本的尊师重道都不会,实在是太过分了。”

面对着儿孙的吐槽,朱元璋哼了一声。

“你们懂什么?翊钧不是不懂尊师重道,而是因为张居正越权了。”

“考成法、一条鞭法,固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由一名臣子来主导,来推动。”

朱棣深吸一口气,正色道:

“父皇,儿臣是真的不认可您这些话。”

“臣子也是可以为大明做出贡献的呀。”

朱元璋笑了笑,缓缓开口:

“老四,朕只问你一句。”

“考成法考出来的官吏,还有那些一条鞭法受益的老百姓,是更愿意听张居正的话,还是听朱翊钧的话?”

朱棣如遭雷击,说不出话。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和尚未成年的小皇帝相比,一直在执政做事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显然才是更得人心的那个。

朱高炽胖脸也是一抖,没来由地想到一句话。

得人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叹了一口气。

“张居正之能,朕难道看不出来吗?”

“朕又没瞎!”

“但张居正啊,确实是做过了。”

“不是朱翊钧容不得他,是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人坐在皇位上,都容不得他。”

停了一会,朱元璋又缓缓开口。

“他确实堪称伊尹、周公,也是朕看了三部大明盘点视频中,唯一一个朕发自内心认可,觉得拥有丞相之才的能臣。”

“只可惜,大明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伊尹和周公的容身之处了。”

朱棣张了张嘴,本想说些什么,但最后却只能叹息一声。

朱高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

皇权决定一切,真的是最好的办法吗?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在养病四个月之后,操劳国事多年的张居正终究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画面中,已经油尽灯枯的张居正,看着床榻前的诸多子女,突然伸手,握住了长子张敬修的手。

“孩子,老夫……对不住你。”

张敬修有些愣神,忙恭敬道:

“父亲,您会好的,会没事的。”

张居正艰难地笑了笑,抬起头,摸了摸张敬修的脑袋。

“记住我的话,老夫走后,你……要好好活下去。”

说完这句话之后,画面渐渐暗淡了下去。

【万历十年六月十日,张居正被万历授予太师之位,他也由此成为整个大明王朝唯一一个生前获封太师、太傅职位的臣子。】

【十天后,大明太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去世。】

御书房。

“张先生去世了……”

朱翊钧听着这个早就预料到的消息,心情却颇为复杂。

沉默许久之后,朱翊钧对着面前几位司礼监大太监和内阁大学士们道:

“明日辍朝。”

无人反对,所有人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大学士申时行小心翼翼地开口道:

“陛下,关于张阁老的谥号,还请圣裁。”

到了张居正这种级别的重臣,死后都会由皇帝亲自议定一个谥号,作为这名臣子人生的总结。

这个习惯其实是来源于皇帝,皇帝死后都会有一个谥号,对整个王朝做出特别巨大贡献的皇帝死后还能拥有庙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请大家收藏: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臣子能获得谥号,其意义就相当于皇帝获得庙号,是代表整个王朝对这名臣子一生功绩的认同。

朱翊钧表情平静地点头。

“确实是该给先生一个谥号。”

“内阁有什么提议吗?”

申时行忙道:

“臣等商议过后,认为‘文正’当是最合理的。”

谥号也有很多种,到大明时期,主要分“美谥”(上等),平谥(中等),恶谥(下等)三种。

谥号既然是总结一声,那里面的规矩就很多了。

南北朝之前,臣子的谥号大多就一个字。

文官的最高级谥号就是“文”,武将的最高级谥号就是“武”。

从大唐开始,两个字的谥号逐渐成为主流。

武将的最高谥号,被公认为是“忠武”。

“忠武”这个谥号第一次出现,在西汉时期被授予匈奴人莎车王延。

能被西汉朝廷特地发明出来授予一个匈奴人,说明这个谥号最开始其实不算特别好,至少不可能是武将第一的谥号。

直到后来,有一个人在死后被追谥为“忠武”。

后世武将从此只认“忠武”二字最高,不认其他谥号。

这个人,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文官这边的谥号,并非来自众人发自内心的认可,而是来自朝廷册封。

宋朝宰相司马光经皇帝许可,宣布“文正”为文官所能获得的最高级谥号。

“文正”这个谥号原本其实叫“文贞”,但因为“贞”字和宋仁宗赵祯的名字同音,为避讳便从“文贞”改成“文正”。

唐朝时获得“文贞”谥号的,便有大名鼎鼎“以人为镜”的魏征。

宋朝时获得“文正”谥号的,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故而大明众臣商议之后,认为张居正也应该被授予“文正”。

听到申时行的话之后,朱翊钧却皱起了眉头。

单单从表情就能看出来,朱翊钧并不情愿!

一旁的内阁大学士张四维虽然也姓张,但和张居正的关系反而比较一般,见状心中一动,开口道:

“张阁老名字里有个‘正’字,文正这个谥号也有一个正字,是否冲突了?”

“陛下,臣以为或许可以另选一个字。”

朱翊钧表情立刻就变得放松下来,咳嗽一声道:

“张卿家言之有理,就以‘文忠’为张先生的谥号吧。”

朱翊钧话语落下,众人顿时安静。

过了片刻,申时行有些犹豫地开口。

“陛下当真要选用文忠吗?”

“文忠”这个谥号,当然也是上等的美谥。

但和文官第一的“文正”相比,就显得比较一般了。

冯保忍不住道:

“陛下,老奴觉得还是‘文正’最为稳妥。”

看着冯保的老脸,朱翊钧心中没由来地一阵怒火,脱口而出。

“就选文忠,此事不必再议!”

【张居正死后,谥号“文忠”,追赠上柱国。】

一幕幕画面浮现。

有年轻的张居正考中进士意气风发;有中年的张居正郁郁不得志游历民间见识百姓疾苦;还有和高拱同坐申明志向的张居正;初入内阁小心翼翼的张居正;终为首辅大刀阔斧改革的张居正;以及最后衰老垂死的张居正。

一行行字幕同时浮现而出。

【张居正,是大明两百七十六年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名臣子。】

【他本有机会支持高拱夺取相权,成为又一个霍光、王莽一般的权臣,却在关键时刻背刺了高拱,终结了自己走向权臣的最好机会。】

【他虽只是内阁首辅,又说服了李太后和冯保,将朝政大权集于一身,超越了内阁制度本身,获得了和权臣一般无二的权力。】

【他虽然拥有权臣般的权力,但却从未觊觎过皇位,只是将这份权力用以推行改革,改善民生。】

【人无完人,张居正也并不是没有缺点。他生活奢靡,家财众多,大量提拔亲信排除异己,一度架空了皇权。】

【他的改革也被海瑞等人指责为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从根子上改变导致大明衰落和灭亡种种不利因素。】

【但必须要承认,在嘉靖朝四十五年的混乱后,已经摇摇欲坠,本该在立国两百年之际走向终结的大明,正是由于张居正力挽狂澜,才得以成功再续命七十年。】

【张居正,当之无愧的明朝第一首辅,亦是明朝第一能臣。】

大明世界。

长久的沉默后,朱棣突然暴起,一脚踹翻了面前的桌子。

“文忠?”

“他娘的,怎么会是文忠?”

“朱翊钧这个臭小子王八蛋,若是俺碰到他,非把他的尿都攥出来不可!”

喜欢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请大家收藏: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