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教育体系的萌芽(2 / 2)

“当然,本老爷不是说这些上古先贤的着作与思想不好,相反,必须代代相传……”

“但是,老哥还记不记得上次,本老爷给你讲过的,科学与科技才能兴国?”

景隆帝神色一禀,瞬间来了精神。

陈皇后也不动声色近前一步,面含微笑望着他。

只见这小儿,倒是一耸肩,“可唯独本老爷没给你讲,算学才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农学、水利学、工业制造,包括天文地理学,哪一样离得开算学的支持?”

“所以到时候,我这子弟小学,除了寻常学堂的课程,还会增加开设算学、音律、书画、体能,诸多课程。”

“至于能授课的先生,只能花重金在全国搜寻,而授课书本,我们自己编纂再批量印刷。”

“印刷是什么意思?”景隆帝眉头一皱,不明所以。

没想到,王修只是没好气瞪他一眼,懒得回答他这个问题。

顿了顿,继续沉吟道,“不仅如此,等到这子弟小学步入正轨,本老爷还要建子弟中学。”

“供十到十五岁的孩子读书。”

“而那时候,中学所讲授的种类,将会更加繁多。”

“除了文学与算学音律书画这些,还将增加开设史学、地理学、恪物学、动植物学等等诸多课程……”

“当然,要在大康如今完全不成体系的这些学科,搞起一套健全的传授体系来,很难。”

“仅仅是各类学科,能够达到授课水平的先生,恐怕都难得寻到,甚至只能一边教学,一边摸索,从最基础的开始做……”

“要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教授体系,非十年之功不可能!”

于是刹那,景隆帝彻底惊呆了。

歪着脑袋,直愣愣望着眼前这少年郎,不知为何,只感觉心脏扑腾扑腾跳得厉害。

这一套一套的,虽听得他晕头转向……可瞬间,却是满心震撼。

这不正是这少年郎,当初跟太子所提起的,关于教化改革的东西吗?

就这小儿,当初那一番“能写得一手好诗,并不代表能做一个好官”的言论,朝廷取仕与教化制度的改革,不正是与这些东西,不谋而合吗?

更重要的,就上次来临州,这小儿借着酒劲,一番科技兴国的言论……“科技人才不仅靠激励,还需要培养!”

这什么小学中学,开设史学地理学恪物学课程之类,不正是一整套人才培养制度吗?

这小儿肚子里果然有货啊,今天倒是难得的,自己掏出来了!

只是亏得他景隆皇帝,这几个月还在绞尽脑汁地琢磨,这教化制度究竟当如何改革……

可这小儿,都已经悄无声息开始搞起来了!

半晌,景隆帝才强忍住心中激荡,几分疑惑讪讪憋出一句,“兄弟,你说,如果将来,朝廷取仕与教化,也朝这方面变革……”

“咳,当然,这里也没外人,就闲聊两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