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棉纺厂大会结束(1 / 2)

“沈书记,咱们厂里股份制改革,还要全体员工掏钱么?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县里就不能直接将厂里的股份分配大家么?”黄主任为全体职工们积极争取道。

“是啊!沈书记,我以为股份都是直接分配呢?怎么还要大家掏钱朝县里买啊!您要不再考虑考虑?”凌厂长也在身后开始劝说起来。

倒是吴书记此时开口劝说起来,“凌厂长,还有这位黄主任。沈书记这些做法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棉纺厂毕竟是原县里重点扶持的国营企业,近些年县里投资与补贴的数目都不小。若是直接将股份给厂里全体职工,并且彻底民营化,那咱们整个县领导班子怕是要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沈旭东对吴书记的解释点点头,他对这方面也有过考量。

今天带着县委办综合科的三位同志以及两位财政局的同志,就是想先对棉纺厂有个大致的规模评估,以及对资产价值与负债有个客观了解。

就像吴书记所说的,不管怎么改革都不可能直接将厂子白送给厂里的职工。

一旦他这改革试点开了这个头,那麻烦事才多呢。

之后还有正在亏损的机械厂,以及其他几家小厂也有样学样就麻烦了,更别提有些挺挣钱的国营厂没准都想着让县里对他们直接股份制改革呢。

毕竟相当于白送的厂,怎么会有人不乐意。

“各位同志们,就像吴书记所说的,棉纺厂作为原先的国营工厂,里边的国有资产是不可能直接送给大家的。掏钱购买股份是必须的,但是我在这里给大家保证,绝对不会让大家吃亏。厂里的资产对应你们掏钱的股份,绝对是以优惠的价格给到大家。”

“并且我也跟大家保证,股份的认购不是强制性的,是自愿原则。当然,话语权也是以股权的多少来算。”沈旭东也是再三给大家解释。

其实现在提的第二种股份制改革模式,对他来说压力可不小。

事实上沈旭东提出的第一种模式还不算新,相对来说只是将棉纺厂从国营企业转变为了国有企业。

只是一字之差,但好歹都是国家参股控股,魔都目前部分改革也是这个形式。

相比起早些年的一些国营企业个人承包的尝试,他这个第一个方案办的难度不大,毕竟性质在这里,还属于国有企业。

主要的重难点则是员工购股与改制的问题,相对来说第一种模式他的改革压力最轻。

棉纺厂工人若是没钱购买股份,他哪怕找银行或者以之后收入来抵都没问题。

但这种模式的坏处在于,工人们还是有着铁饭碗的心思,真正的管理人员可能最后还是老一批人。

并且县里仍然保留了对于棉纺厂的控股,哪怕他在位时答应不参与经营,不会干扰棉纺厂在股份制模式下的生产。

但他保证不了下一任的想法,一旦经营有起色或继续改革,重新借题发挥以股份插手经营,这对棉纺厂的来说反倒是新的困难。

第二种改革模式的更为直接并且也更加大胆,属于彻底“民营化”。

这种模式胜在产权清晰,内容明确,不会有大的纷争。

但是对于政府或者沈旭东的压力更大,或者说需要非常大的魄力。

哪怕县里是收了全厂职工的参股资金,并且是全体员工参股集体经营的模式,但国有资产流失的这个风险依旧存在。

在这个股份制究竟姓“资”还是姓“社”都没明确的年代,他这种模式相当于是全国的一个先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