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县文教用品厂(1 / 2)

从模具厂出来后,沈旭东下午又逛了两家国营小厂,因为都在桃林街道的城郊,走访也比较方便。

这两家厂的生意就没那么如意了,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其中一家全靠老业务勉强糊口,另一家也是连年亏损。

两家厂人也不多,都是几十号人的规模,除了这两家,桃林街道就没有其他的国营厂。

附近倒是还有两家民营企业,一家是搞小家电销售的,一家则是小型服装厂,主要都是做天门县当地的生意,尤其是靠低廉价格铺开乡镇的市场。

沈旭东对于这两家民营厂倒是暗自点头,起码他们的方向瞄的还挺准。

哪怕现在销量少或者挣不到钱,但等过几年天门县发展起来或者哪怕硬等通货膨胀,也能挣到钱。

县城里的一家国营建筑公司以及军工企业,沈旭东就没再去视察。

直奔佳林镇继续调研剩下的一家机械厂以及其他小企业。

这家机械厂主营的都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农机产品,因为天门县是农业为主的县,相对来说机械厂的情况倒是比棉纺厂好的多。

去年虽然出现亏损,但今年公司的账目还能勉强收支相抵,养得活厂里的三百来号人,不至于出现经营困难。

但是潜力嘛,别说沈旭东了,连他一旁的小姜都直摇头。

小姜毕竟跟了他的时间也不短,并且还在工业区管委会干过一段时间,对于企业实际的发展以及前景也比较有心得。

天门县的机械厂可比最早奉玉县机械厂的底子还薄,除了最主要的拖拉机生产线,其他产品几乎都是转卖,也就是从市里或者省里进货,加价转卖罢了。

唯一机械厂比棉纺厂要好的一点,就是实际一线员工不少,管理模式虽然传统但是并不臃肿,还算健康。

当然这跟机械厂本身的规模以及收入也有关系,毕竟这么多年了业务水平和收入一直就这么多,养不活那么多人。

沈旭东对于机械厂视察完后倒是压力一轻,相对来说机械厂要是民营化改革的压力不大,甚至不改革勉强也撑得下去。

沈旭东暂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发展模式,倒是劝了这机械厂的姜厂长,多承接些其他大厂的零配件加工,比方说华升机械厂,并且愿意帮他们跟袁厂长牵线搭桥。

逛完机械厂,沈旭东还抽空去视察了几家民营企业。

大都跟凤凰街道的类似,就是佳林镇的民营企业相对于凤凰街道城郊多了不少。

有近十家民营企业,小的厂8-10个人左右,大的也就百来人。

其中有家叫天门县文教用品厂吸引了沈旭东的注意。

最先吸引他的不是这家厂的产品或者多么先进的技术,反而是这家厂原先的性质。

这家厂最早是国营的老五金厂,后在82年被岚厂长个人承包,并且在之后几年与他创办的另一家企业合并,最终在前年改为了县文教用品厂。

让沈旭东没想到的是,天门县在82年前后竟然这么大胆,积极顺应了当时的政策潮流,将这家五金厂以承包的模式给到个人。

他竟然还不是天门县里国企改革的最先行者,这倒是让沈旭东有些惊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