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举兵勤王(2 / 2)

“咸淳七年,蒙古王子忽必烈夺得大汗之位,把首都迁到燕京,称为大都,定国号为元。”

“元朝建立,忽必烈立刻布置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准备大举进攻南宋。”

“咸淳十年,元军20万铁骑,从襄阳出发,一路夺取了鄂州,准备顺长江向东,一举消灭南宋。”

“德佑元年,南宋丞相贾似道统领的13万大军被元军全部消灭,朝廷便已无兵可用了。”

“此时刚刚继位的宋恭宗赵显年仅4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得知蒙古大军南下,整个宋廷惊慌不已,太皇太后无奈之下,颁发《哀痛诏》,召告天下文经武纬之臣、忠肝义胆之士,同仇敌忾,举兵勤王。”

“各地官员收到诏书后,反应各有不同,有的正准备向蒙元投降,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想要抗元,但却担心力量不足。

“但是大多数官员都认为宋朝已经烂到了根里,即将灭亡,谁又会愿意会拿自己的命去为一个即将灭亡的朝廷效力。”

“所以,在这份诏书下达之后,真正响应的就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张世杰,另一个便是文天祥。”

……

赵匡胤听到这里,不由得一声叹息,“果真是只有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才会分辨出忠奸与小人。”

他站在窗前望着东方那一轮正在冉冉上升的红日,此时的大宋,正是生机盎然之时,可他却要在听到北宋灭亡之后,又要面对南宋的倾覆。

殿中一片寂静,唯有乔安的声音透过小光屏继续传来:

“此时的文天祥,以服侍年迈的祖母和母亲为理由,由湖南调回了江西,他在接到《哀痛诏》时,不禁捧诏涕泣,声泪俱下。”

“多年以来一直都在担心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若非是国难当头,情势危急,朝廷也不会颁发这等沉痛的诏书。”

“文天祥并未多做犹疑,当即决定响应朝廷号召,举兵勤王。”

“国破家亡之际,每一个人都是一份力量,报效国家是文天祥一直以来都在坚持的信仰,哪怕他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当弃笔投戎,整顿山河。”

“当然,举兵勤王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好的,第一他需要粮饷,第二他需要兵源,可朝廷只给了一道诏书,到哪里去找义士,到哪里去筹粮饷。”

“这些问题都要文天祥自己去想办法。”

“面对这些困难,文天祥没有畏惧,他很快便行动起来,没有钱,他就变卖所有家产,良田、豪宅全部变卖,连同家中的存款,全部作为勤王的军费。”

“没有兵源,他便向江西各地发出檄文,招兵买马,广泛求贤,征集起兵方略,以备护卫京师。”

“因为文天祥在此地,素有声名,当他振臂一呼,无数义士纷纷响应,很快文天祥便筹集了一支人数过万的兵马。”

“这里面,有他的朋友,亲人,邻居,同乡,也有地方官吏等,他们随文天祥起兵抗元,生死与共,成了文天祥抗元大业中的中坚力量。”

“然而,当文天祥带着兵马赶到临安救驾之时,这才发现,哪怕他已募集兵马至此,却依然还是什么都做不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