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进士的选拔(1 / 2)

经过十几天的准备,此次恩科的会试便在贡院当中如期举行。

而会试的考试时间是三科,一共九天时间。在这九天里,这些参加科举应试的举子们,无论是吃喝拉撒都要在号房里。只要不交卷,就算是里面着了火,号房的门也是不开。

而考试的题目,赵穆作为主考官也看过。这次的会试应考,一个是基础的“经义”和“史书”,这些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只是考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只要是能过了乡试那一关的,对于这些人都没有什么难度。

而决定是否能高中的,便是第三道试题,也就是重中之重的“时事策论”。

这篇文章写的好坏,就看这些举子们个人的能力了。亦或者是看能不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了。

这也是非八股文制度的一个坏处。有的时候能不能高中,不仅仅看你的水平怎样,还要看你的策论水平,政治诉求能不能和考官一致。

第九天头晌,便有人陆续开始交卷了。

赵穆不知道是应该夸这些文人们有种,有风骨,不畏强权,还是愚蠢了。

而此次恩科的进士名额,哲宗给的是三百人。

这次他们筛出来了一百多份能登进士科的试卷。虽然和哲宗规定的三百人的名额差很多,但赵穆又仔细晒了一遍,甚至那些一开始被作废的卷子他也细致的读了读。大部分人的策论,要么就是跟赵穆拧着来的,要么就是写的狗屁不通。最终只收下了一百多份,还算勉强合格的。

这些筛过去以后,就是一些有“暗语”的。这个算是科举考试当中的一个潜规则。

虽然这些卷子有些不如赵穆的意,但赵穆看到他们辞藻华丽,而且字迹工整,说的又很有道理,便也给他们“留灯”了。

有些还拿汉唐的“穷兵黩武”来举例,那这个举例子也就算了,而且还没说到点子上。

而跟着礼部的官员们一起阅卷,赵穆也算是开了眼了。

如果放在平时,不是殿试的卷子是无需皇帝亲自品评的。但这一次的总考官赵穆是个外行,苏轼这次是个副职,他也怕担责任,不敢擅自做主。所以就只能面呈皇帝了。

赵穆见到苏轼走后,赵穆问道:“陛下,苏大人的才情举世无双。您把他支走了,陛下和微臣怕是要看一夜。”

虽然批阅卷子的考官人不少,但他们也不是将卷子全都看完。毕竟几千份卷子,要是一字一字的看,不知道要看到什么时候。

那么考官们就开始真正的阅卷了。

赵穆也是跟着诸位考官们,一个一个观看着诸位考生们写的策论。

如果你的名字或者这些自称字,比帝王名讳,或者比国号大,甚至是写的一样大,那么你这就算僭越。也直接玩完。

“是!”苏轼闻言便直接退出去了。

对着赵穆的行为是一顿的大批特批。说赵穆破坏了澶渊之盟的百年安定云云。

还有些人对赵穆北伐辽国的事情提出了批评。虽然仗打赢了,但是他们非得展现一下自己的聪明,展现一下自己的与众不同,展现一下自己的愤世嫉俗,展现一下自己的“人间清醒”。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