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形势稳定(2 / 2)

穿越千年化孤勇 瑞词 2851 字 7个月前

五人一合计,实在是想不通素未相识的赵寒找自己有什么事。

“你们看看便知。”

赵寒没有直说,而是拿出了徐闻的亲笔信。

“是先生的字迹。”

接过书信的人一眼就认出了徐闻的笔记,其他四人听到后,也立马围在一起,一同看了起来。

“先生还活着?”

“谢天谢地,这下我就放心了。”

信的开头,徐闻向几人报了平安。

再往下看时,五人才明白被叫到这里所为何事。

“先生,你是说邀请我等去替你教书?”

说话的是米佳永,在问赵寒时,他尽量隐藏住自己的激动之情。

“可以这么说,我刚有建学堂的想法时,徐老先生就给我倾力推荐各位,今日一见,果然有文采风骨。”

赵寒也说不来客套话,一顿吹捧就对了。

“多谢先生,也感激我们的启蒙学师徐老先生,实不相瞒,先生前往武陵地域避难后,我等无依无靠,在这秀州真快坚持不下去了。”

米佳永表情复杂,像有不堪回首的遭遇一样。

“米兄说得没错,恩师相邀,我等没有推辞的理由,这本也不是替先生教书,是先生救我等于水火之中。”

王学文上前对着吴士雄、赵寒一拜,也跟着诉起苦来。

诉尽心中苦闷,五人索性站在原地,留下几滴无奈的泪水。

想不到这次招聘教师会如此顺利,赵寒和吴士雄说了点宽慰的话,便让他们回去收拾一下,约定好时间,再与赵寒一同回到河源村。

“先生目光长远,实在令我佩服。”

五人走后,吴士雄上前,来了把精神钦佩。

“将军又佩服我什么?”

赵寒不解,自己找了几个书生做教师,吴士雄就佩服了?

“先生不知,我大瑞本是昌盛之国,文人大能辈出,也为国家想到了许多有利的策略,不过自科举废除以来,文人便没了出头的机会,近年来,国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困境中,依我之见,国家想要强盛,万不可轻视文人。”

吴士雄一番解释,令赵寒刮目相看。

“将军身为一国之将,莫还觉得武将低于文官?”

赵寒也不是不懂,就是想听听吴士雄的观点。

“先生说笑了,武为攘外之力,乃是保障一国形势稳定的重要一环,但文为安内之力,国家在规范治理中强盛,不断涌现治国能人,更是能迅速提升国力,乃是内生循环之要力。攘外必要内稳,安内在于外安,文武两全,自无高低之分。”

一番言论下来,说震惊有点夸张了,但还是出乎了赵寒的预料。

攘外必先安内与攘外再来安内两种观点,在前世的历史上争锋相对,也历经了不少白骨鲜血。

想不到这样一个武将竟能看清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实在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理念。

吴士雄佩服赵寒在什么地方,那便是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他久经沙场,深知文官的重要。

若是朝堂有文人大能坐镇,像他这样的将军只需带兵守护边疆,不用操心其他事务,各种战事,想必也会简单许多。

“先生,既然你有开办学堂的想法,不如再推荐几人给你,也好解决你的后顾之忧。”

吴士雄这一说,正好讲在了赵寒的心头,他赶紧问道:

“将军说的是何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