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0章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1 / 2)

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门诏。

自此,李白成了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

不管骊山还是长安,每有宴请或郊游,李隆基必召李白侍从,作诗助兴。

从《春日行 》、《阳春歌》到《宫中行乐词》,哪怕是李白的应制之作,依旧文采惊世,让人耳目一新,李隆基爱不释手,赞不绝口,赏赐更是无数。

一时间,朝中同僚不胜艳羡,李白更是名动华夏。

可李白并不开心。

于公而言,李白入长安是奔着将相之才去的。

本以为当此开元盛世,自是鹏程万里, 济苍生、安社稷,大展雄才,一举而至卿相王侯,或经世济民,或统归四海,做出流芳百世的实际功绩。

待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事毕,功成,名遂,身退,于白鹿青崖间,洒落寻仙——这是他的素志。

奈何李白以国士自诩,皇上却以文士待之——翰林不是他想要的,日日歌功颂德 、阿谀奉承更不是他想要的。

于私而言,李白入长安也是为了牡丹姐姐。

在他看来,即便牡丹姐姐不在了,皇室也该对她有所追忆,有所悼念。只要活着的人们还记得她,那她就没有离去。

可皇帝从来不提牡丹姐姐,即便他偶尔提及,皇帝也会岔开话题,并不愿深谈,更不想追忆。

除了春日里那盛开又凋谢的牡丹,李白几乎找不到任何牡丹姐姐存在的痕迹了……

相反,看着皇帝对杨太真呵护备至,李白由衷的为牡丹姐姐感到不值。

少年时他在蜀州就曾听说,皇帝盛宠武惠妃,如今又对杨太真情有独钟,看来皇帝早就忘了牡丹姐姐,他再也不是碎叶镇的那个少年了……

所以,即便骊山风景秀美,即便长安繁华三千,即便皇帝恩礼殊厚,李白依旧郁郁寡欢。

他在等,等建功立业、一展宏图的机会。

可日复一日的饮宴乐舞,快要消磨掉李白的激情,不到一年的时间,李白就厌倦了这样的生活。

满腔热血,半生饱学,却只是一个装点宫闱的御用诗人——李白的苦闷无处倾诉,只能将自己泡在酒里,对皇帝的召见也不再积极。

何况,朝堂内外的官僚之风让李白越来越失望。

李白尚记得开元初期,那时满朝明君贤相,君臣一心奋发图强,让蜀中年少的他都感受到了大唐帝国的蒸蒸日上,萌生报国之志。

可如今,许是皇帝渐入老境,再不似年富力强时的勤政清明,执政二十余年的皇帝懈于朝务,对政事的热情逐渐减退。

加之宰相李林甫善于揣摩上意,皇帝对他极为宠信,朝堂之事一以委成,少有兴致去过问。

奈何皇帝所相非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