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秋风五丈原(2 / 2)

不止是李世民,就连朱元璋这个极度厌恶“丞相”这个官职的男人,都恨不得把诸葛亮拽回去做丞相。

为了你,我愿意破例啊!朱元璋心里在摇旗呐喊。

赵匡胤也是一样,为了诸葛亮甚至可以让他去领兵,甚至还不用喝酒的那种。

要知道老赵的小心眼儿,那可是连李清这个仙人,都要和他喝杯酒的。

小心眼儿到了这种地步,也真是……不太好评价。

曹操当然也酸,酸的同时,也在羡慕刘备能有诸葛亮这样的臣子。

如果把司马懿换成诸葛亮,怕不是他早就将全国统一了,并且还不需要担心死后主弱臣强的事儿,毕竟诸葛亮志不在此。

很难想象竟然会有这么一个人,大家众口一词全是夸赞。

毕竟在座诸位都是君主,谁不希望有一个诸葛亮一样又忠心还有能力的臣子?

在刘备正式登基的第二天,一行人便正式启程,前往五丈原。

……

季汉建兴十二年,五丈原。

多年来的劳累,早已将诸葛亮这位大汉丞相身体压垮。而今他已是缠绵病榻多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八月,司马懿以“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以待其变。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人的服装,欲激司马懿出战,然而司马懿根本就不吃这一套,仍然表示我就是不出战。

与此同时,司马懿也不急着进攻,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只是问使者一些不相干的问题,比如“诸葛公起居饮食如何,一顿能吃多少米?”之类的问题。使者据实回答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也很诚实,直接就说:“打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诸葛公自己阅批。”

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和左右下了断言,说诸葛亮“食少而事繁,岂能久乎”?

他的判断当然没错,所以才决定采取以逸待劳的方式,将战事拖延下去。

拖得越久,对他来说越有利。只要把诸葛亮拖死,季汉大军肯定不战自退。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止是诸葛亮,司马懿一生也谨慎得很。

诸葛亮多次想要激司马懿出战,均未获得成功。再加上司马懿为了平息部属的不满情绪,特意上表请战,并且暗中和魏明帝曹叡申明情况。曹叡便派辛毗拿着节杖来做司马懿的军师。

每次司马懿想要出战的时候,辛毗总是拎着节杖站在军门。两人一唱一和之下,司马懿有了借口平息众怒将矛盾转移,哪怕是部属再愤怒,司马懿也有足够的理由不出战。

姜维探查到这一情况,和诸葛亮汇报过后,诸葛亮只能长叹一声。他知道想要激司马懿出战,已是不可能之事了。

知道自己大限已到,所以诸葛亮强撑着病体,来到案前,打算给远在成都的阿斗写封奏折。

“陛下,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

言辞恳切,满满的是对刘禅的期许。

诸葛亮此时已是双眼昏花,需要全神贯注才能够看清楚奏章上的字。他拿着笔的手颤抖着,却强撑着想要将字迹写得工整。

姜维就在边上看着,心如刀绞。

“丞相!你别再作践自身了!”

“丞相,为大汉社稷,为营中三军,您也该多方保重……”费祎上前劝说着,伸手拿下了诸葛亮手中的笔。

“丞相,我代三军将士求你了!”姜维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言辞恳切。

诸葛亮叹息一声,他将身上披着的大氅往上提一提,叹道:“此次患病,不同往常,我命危在旦夕,欲将平生所学,著书成册,遗于后人……”

说到此处,诸葛亮颤抖着抬起双手。

“你看我这手……唉……”

姜维立刻上前,将诸葛亮搀扶着离开案几,扶到床上。

“丞相,你且在床上好生休息,大汉还离不开你……”

写完一封奏章的诸葛亮已是精神不济,他躺在床上,双目微微合上,想要小憩一会儿。

不知不觉间,他仿佛看到了汉军骑兵正在平原上纵横驰骋,在姜维的带领下势如破竹,连下数城。

胖乎乎的刘禅头戴天子十二旒冕,笑得一团和气,顺着台阶拾级而上,向未央宫前殿而去。

他端坐在高高的帝位之上,孙权和曹叡跪在下方称臣。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他毕生的夙愿。

夙愿已定,诸葛亮含笑看着上方端坐的刘禅,心想也该到退隐的时候了。

未曾想,只是刚刚升起这个想法,刘禅就忽然不见了。与此同时,文武百官,跪在地上的吴主孙权,魏主曹叡,也随之消失不见。

诸葛亮惶急地想要寻找,可未央宫很大,他跑遍了整座大殿,却根本找不到哪怕是一道人影。

“丞相,丞相……”

焦急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诸葛亮缓缓睁开双眼,发现自己依旧躺在五丈原的那顶军帐之中,面前是姜维惶急的面孔。

诸葛亮缓缓闭上双眼,半晌后,对姜维说道:“我平生所学,已著兵书二十四篇,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我遍观诸将,唯汝可传,切要用心研读……”

“丞相……”姜维不禁泪下沾襟。

他知道,诸葛亮的大限恐怕就要来了。

“你且去吧,让我休息一会儿……”诸葛亮说着,缓缓闭上双眼。

他想再进入那个梦境,看一看还于旧都的刘禅,哪怕再看一眼,也好。

却不曾想,刚刚闭上双眼,就被声音吵得回神。

“这先生如此傲慢!大哥立于廊下,他却高卧不起!哼!”

粗豪的声音从帐外传来,原本在床上闭目养神的诸葛亮,忽然睁开双眼。

“三弟!”立刻有人上前阻止。

“待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那道粗豪的声音再次说道。

“三弟!你真浑!”那人似乎是拦在了他的面前。

“三弟!你!”另一道声音响起。

诸葛亮张张嘴,急促地呼吸着。

那声音,他这一生都不会忘记。

他用尽全力,将手伸向前方,原本黯淡无光的眼中,竟然爆发出璀璨的光芒。

泪水顺着脸颊滚落,诸葛亮的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窗外日……迟……迟……”

话音方落,营帐的帘子被掀起,随后,走进一位气质温润,垂手过膝的男子,他的身后跟着两人,一人面如重枣,须长七尺;另一人豹头环眼,络腮胡须。三人尽皆热泪盈眶,看着榻上的诸葛亮。

为首的那人上前一拱手:“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曾两次晋谒,不得相见。已留书一封,不知可曾阅过?”

榻上的诸葛亮眼神越来越亮,他不顾病体挣扎着起身,看到面前的那人,面上竟已焕发出久违的神采。

“南阳野人,疏懒成性,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惭愧……”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