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长孙皇后:二哥,该喝汤了。(2 / 2)

想到长孙无垢给他熬的银耳汤,李世民脸色都有点发青。

看来这罐头也没什么不好,至少那银耳汤还是要比长孙无垢自己亲手熬的银耳汤好得多。

是的,一般来说,都要用炖来形容烹饪银耳汤——但长孙无垢是真的在用熬中药的手法来“熬”银耳汤。

那汤汁,比糖浆都粘稠,太特么……让人心里发酸了。

李清其实一直在怀疑,想当初老李那高血压、高血糖还有高血脂,一方面是遗传因素,另一方面纯纯是被长孙无垢那银耳羹给灌出来的。

二郎,该喝汤了……

“你还有人给你熬银耳汤,知足吧。”赵匡胤叹了口气。

“说的好像你是鳏夫一样,”李世民斜了一眼,“我记得你不是有个皇后吗?”

“哦,你说小宋。”赵匡胤抬头想了一下,笑着说道:“小宋不错,你说的也对,只不过小宋和我总是多了些敬畏,有些过分客气,没有那种少年夫妻的感觉,感觉不如大宋。”

他说的小宋和大宋,指的可不是国家的“宋”,而是他的皇后宋氏,以及太平兴国朝幽居在西宫的开宝皇后宋氏。

实际上赵匡胤也不是扒瞎,自从孝明王皇后死后,中宫虚位,开宝元年二月,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时年十七,成为宋太祖继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之后的第三位皇后。

老赵多少有点沾那种克妻的感觉。

而宋皇后要比赵匡胤足足小了二十五岁,可以说是非常一树梨花压海棠了。就连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都要比宋皇后大上一岁。

宋皇后性情柔顺好礼,史称她每当太祖退朝,“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尊重是足够尊重,只是这客气也是真有点过分客气了。

而宋皇后的结局也不是很好,赵匡胤死后,她被上尊号“开宝皇后”,次年命她移居西宫。雍熙四年,又命她移居东宫。至道元年四月,宋皇后郁郁而终。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然而赵光义却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

甚至于宋皇后的棺椁一直被停在佛舍之中,神主也不祔庙。至道三年正月,赵光义才良心发现,给嫂子祔葬在太祖永昌陵之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享于别庙。

一直到死后百年,在神宗朝的时候,才升祔太庙。

可以说,宋皇后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

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会说“小宋不如大宋”这话了,毕竟开宝朝的宋皇后未经历过夫君崩逝,小叔篡位,也没品尝过人情冷暖。但开宝皇后可不一样,她可是全经历了一遍,是以对于赵匡胤也是格外的珍惜,甚至不惜用各种平时解锁不了的花样,来曲意奉承。

倒也不必苛责宋皇后,没经历过危难,是很难有更深层次的感情的。

是以赵匡胤现在是越来越喜欢大宋后,偶尔还刺激刺激小宋后,激一激她不服输的性子。

反正占便宜的都是他老赵。

李世民其实也挺羡慕,他甚至还懊悔于自己为什么死的那么晚,不然是不是也可以有两个观音婢,双倍的快乐了?

当然这念头也就是在心里稍稍过了一下就给否了,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也不希望有另外一个李世民来和他抢人。

“说起开宝皇后,的确是太宗皇帝……哦,的确是赵光义做的不对。”寇准本来想尊称一下,但考虑到现在赵光义已经是庶人了,便直呼其名,“也的确显得刻薄寡恩了一些,反正当年臣是上书参奏过,只是如同泥牛入海,唉……”

“倒要感谢平仲仗义执言。”赵匡胤冲着寇准拱拱手。

寇准还没说话,王旦就先急了。

“您感谢他作甚?”王旦吹胡子瞪眼睛地冲着寇准道:“官家当他是仗义执言?您可知,开宝皇后的幼妹,正是这寇老西儿的妻子?他要是不上书直言,回家怕是他婆娘第一个饶不了他!”

寇准:……

好么,我老底你都给我抖搂出来了是吧。

“还有这层关系?”赵匡胤一下就乐了:“想不到,朕和平仲,竟然还是连襟?这可真是缘分啊。”

“缘分,当然是缘分。”寇准一下就乐了,他也是刚刚想起来,自己竟然和太祖皇帝还有这样一层亲戚。

(寇老西儿)

那这样的话,去了开宝朝,也算是投奔姐夫了。

李清要是在这里,可能真就怕这寇准笑完之后来上一句“神州行,我看行”。

“以后来开宝朝,朕罩着你。”赵匡胤拍拍胸脯,笑呵呵地说道:“啊呀,朕也马上就要退位了,到时你我兄弟,一起去贞观朝买几套房子住。”

“要得,要得。”寇准立刻应道。

他可是听说了,贞观朝可要比开宝朝繁华一万倍,号称不夜城。

整个午时,宋军一直在原地休息。等到午时一过,便立刻又开拔出发。

从都城汴梁,到边境霸州,总共一千多里,换算成公里数,应该在五百七十多公里左右。

就算是开宝宋军乘坐卡车,一天之内也无法从汴梁抵达霸州。

最主要的是,现在的大宋路况不好,不能用太快的速度前进。再加上炮火等辎重不能丢下,所以将近夜深时分,宋军刚好抵达沧州以南。

并没有入城的打算,赵匡胤下令就地驻扎休息。

天虽然冷了点,但好在是有保暖帐篷和睡袋,以及一些特制的取暖设施,这比十几年前的情况可要好上太多。

以前行军打仗的时候,那可真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全靠一身正气。

现在可不同啦,不仅帐篷和睡袋都是暖的,吃的也是暖和的。

考虑到气温下降,所以赵匡胤命令火头军今晚造上几百锅胡辣汤,众军敞开了造。

胡辣汤汤味浓郁、汤汁粘稠,更兼香辣可口,用在这寒冷的夜晚,那是最合适不过了。

一碗下去,寒气顿消不说,甚至隐隐间还冒出热汗来。

(求月票)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