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魏王谦逊,不受帝位,如之奈何?(2 / 2)

都是吃长生药中毒而死……

李忱勤于政事,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为死于甘露之变中的大部分官员平反。在对外方面,击败吐蕃、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并接纳归唐的张议潮,设置归义军。他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且能恭谨节俭,使局势稍安。

因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他为“小太宗”。史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大中之治”。

李忱也是李炎一样的待遇,赐予长生药一枚。

他当即表示,李忱嘌呤半升……结果这话还没说完,就被李小三打倒在地。

“入你娘的,那是朕的太叔爷!”李小三须发皆张地指着倒反天罡的李忱:“你想做朕的爷爷不成?”

李忱小声比比:“您这样的还不如我呢……”

结果又遭到一顿暴打。

李漼就十分有九分类人了,他在位期间,怠于政事,不能纳谏。又喜宴游,每行幸,扈从动辄数万,所费不可胜计。李漼不仅宠信宦官,而且其所用宰相路岩、韦保衡等皆非其人。朝内贿赂公行,大臣弄权,随意贬逐官员,导致浙东、安南、徐州、四川相继发生动乱,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动摇唐朝根本的唐末农民大起义。

李漼的待遇和李恒等人一样,都是五国寺雅座一位。他的皇位,由会昌年间的李忱来坐。李忱这小子办事儿,老李比较放心,李清也很放心。

在处理完这f4之后,李清带着老李踏上了前往大唐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李柷的那个位面。

……

天祐四年,三月。

在弑杀唐昭宗李晔之后,朱全忠势不可挡,在他的授意之下,无可奈何的李柷加授他为相国,总百揆,进封魏王,所担任的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的职务照旧,“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待遇基本上超过了著名汉贼曹操。

朱全忠的身份是自两汉以来权臣篡位的重现,其地位距离九五之尊的位置,也已经只有一步之遥。

唐哀帝并无实权,一切政事由朱全忠决策。在位期间,其实没有下达过任何实际的政令。那些以他的名义下达的制敕,其实都是按照朱全忠的意思办理,所谓“时政出贼臣,哀帝不能制”。

在朱全忠的授意之下,朝臣们开始里挑外撅,煽动李柷“顺天命,应人心”,将皇位禅让给朱全忠。

李柷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来的这么……晚?

按照他的想法,在四年前先帝被弑杀的时候,朱全忠就应该篡位了。

不过司马家的前车之鉴不远,毕竟也不是每个人都像司马家一样彻底不要脸,竟敢当街弑君。怎么着都得关着灯,就算禅让,也不能那么心急。

在朝臣的怂恿之下,李柷战战兢兢地在早已准备好的禅让诏书上盖上印章。

只是李柷没想到的是,朱全忠以“孤德薄才浅,请另求大贤以嗣天位”。

好家伙,你搁这你搁这呢?

狗日的,还拿捏上了。

但无论是禅让也好,正常即位也罢,三请三辞都是必不可少的套路。就算是皇帝正常病死,太子即位,都要经历这么一个程序,更何况是朱全忠这个谋朝篡位的呢?

“魏王谦逊,不受帝位,如之奈何啊……”李柷在椒殿院中唉声叹气,他现在也麻爪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昔日魏文帝受禅,也有三请三辞之事,臣以为魏王当是效仿魏文帝之故事,三请三辞耳。”蒋殷在李柷的身边捋着胡子,笑呵呵地开始给李柷讲历史。

那个年代的史观来看,魏代汉是正统,所以曹丕也没后世的名声那么不堪。蒋殷用曹丕做例子,倒也不算是在埋汰朱全忠。

但司马家的例子不太行,要用司马家的话,恐怕朱全忠事后得给他图图了。

“那就再下两诏吧……”李柷唉声叹气地拿过另一份诏书,盖上了玺印。

蒋殷拎着诏书,出得椒殿院,一路来到魏王府。

看着李柷下的诏书,朱全忠不由得嗤笑一声。

“尧舜禹之事,孤今日知之矣。”

在他看来,什么禅让,无非就是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而已。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我今兵强马壮,谁敢不从?

与左右商议细节已定,朱全忠安排好早已选定的次日,于洛阳受禅。

他还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朱温。

朱全忠不行,不好听。咱洛阳的爷就是爷,除了吃就是喝,没别的,全忠给谁看呢?

蒋殷得到朱全忠……朱温的回复,飞马奔入椒殿院,向李柷报告这个好消息。

李柷长叹一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他现在不求别的,只求他朱温能够像曹丕对待汉献帝刘协一样,不求有什么公爵的位置,只求让他有个善终就行。

然而这注定只能是奢望,仅仅在第二年的二月二十一日,朱温便迫不及待地派出使者,前往曹州毒杀李柷。

(求月票)(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