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什么档次,也配封禅(2 / 2)

李清倒是无所谓,反正他在家也呆得有点腻歪,正好能出去溜达溜达,何乐而不为呢?

……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

澶渊之盟以后,赵恒原以为这是一桩值得自豪的功业,很是得意,并对促成盟约的寇准十分敬佩。不料有一天,王钦若却对他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以万乘之尊而为城下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并称寇准力请赵恒亲征是“孤注一掷”,赵恒从此怏怏不乐。

景德三年的二月,寇准以“无大臣体”而被罢相。

没过几天,赵恒再次问王钦若:“那现在应该怎么办?”

王钦若在心里揣度,觉得赵恒应该是有点厌恶用兵了,便故意拿话挤兑赵恒道:“官家要用兵夺回燕云十六州,那耻辱就可以彻底洗刷掉了。”

这话一出,给赵恒干不会了。

我他妈要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还至于在澶渊之战打赢后签订城下之盟吗?

但赵恒好在脾气不错,没有把王钦若怎么样。他想了片刻,又让王钦若想想还有没有差一点的下位替代选择。

于是王钦若忽悠赵恒道:“那官家最好还是封禅,来镇服四海,夸示夷狄,令其不敢小觑我大宋。”

说完之后,怕赵恒不同意,于是王钦若又说祥瑞可人为制造。赵恒左思右想之下,同意了王钦若的建议,但又担心宰相王旦将会反对。(注1)

王钦若自告奋勇,自称说服了王旦。赵恒得知后,心里还是不踏实,就把王旦召来宴饮,饮宴正酣时,命人取出一樽酒来赐给王旦说:“带回去同妻儿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后打开酒樽,发现其中盛的全是美珠,他只得对即将到来的封祀沉默不言。

为了这么个封禅,赵恒不惜以皇帝之尊,亲自下场贿赂臣子……

这是我大宋特色,不得不品尝。

在这之后,王钦若等屡假造天书符瑞事件,诈称天书降世,大中祥符元年正月,赵恒向王旦、王钦若说,去年他见到神人降临说,当有天书下降,刚才臣下奏称左承天门屋南兔挂有黄帛,当即是天降之书,于是赵恒便下诏大赦天下,改元大中祥符。

要说程序这一块儿,算是让赵恒玩明白了。不知道谁暗中鼓捣兖州父老吕良等一千二百七十八人来到皇宫下,跪地泣血,请求赵恒封禅。

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串场了。

总之,场面一定要宏大,一定要突出一个封禅是“众望所归”。不发动点群众来叩阙乞求,你都不好意思和人说民心。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演的,但作为大宋的臣子,你最好不要去思考。

如果你一定要思考,不要说出来;

如果你又要思考又要说,那就别付诸行动;

如果你又思考又说还付诸行动,那么就别真看出点什么。

如果你以上规则都不遵守,那你就别感到吃惊。

做戏总归是要做全套的,赵恒在接到父老乡亲们的“泣血恳求”之后,十分矜持地表示:“这是大事儿,不能乱讲。”

在赵恒委婉地表示“不想封禅”后,兖州知州邵晔又率属官及兖州进士孔谓等人,伏阙陈请;宰相王旦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蕃夷、僧道、耆寿二万四千七十人,来到东上閤门,请封泰山,结果赵恒再次下诏不允。又四表恳请,先是殿中侍御史赵湘请封禅,赵恒拱揖不答。于是王旦等人便言辞恳切地劝说道:“封禅之礼,旷废已久,若非圣世承平,岂能振举?”

大概意思就是好多年没封禅了,要不是喜迎大宋盛世,又岂能重振封禅盛举?

赵恒一听,两眼放光。

朕真一手缔造了大宋盛世?

王旦面色复杂地看着赵恒,心里五味杂陈。

骗臣子们可以,别把自己也骗了。臣子们被你骗了真无所谓的,打个哈哈就过了。但希望你打完这段话后擦一下眼角,别让眼泪掉在诏书上了就行。

心里复杂归复杂,但面子上总归是要过得去的。就算赵恒再不要脸,再欺骗自己,那也是当今的圣上,大家还指望他带着发财呢。

于是乎,在群臣的忽悠,以及百姓们的恳求之下,赵恒勉为其难地答应下,在今年的十月,去泰山办点私事儿。

皇帝低调,但臣子肯定不能这么想。去泰山有事?还能是什么事?不就是封禅吗?

在彼此的心照不宣之下,大宋的朝廷机器正式启动,开始为皇帝封禅泰山而做准备。

封禅是个大活,可不是说带个旅游团去一趟泰山磕两个就拉倒了。按照唐玄宗李隆基封禅的经历来说,封禅大典不仅仅是一次封禅,还是要昭告四海大唐煊赫的国力。是以随行的不止有文武百官,皇室宗亲,还有外国来朝贺的使者。

并且封禅不是简单的告祭天地,整个仪式要进行七天甚至更多,对于一个国家的国库来说,可谓是巨大的考验。

但大宋君臣并不是很在意国库的问题,总之就是一个有钱,四十年的生聚,国库攒下的银子不就是为了今天花的吗?

然而满朝文武一个都没有去想把这笔银子用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上,而不是浪费在毫无意义又贻笑万年的粉饰太平之上,可以说是十分可悲了。

(求月票)(本章完)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