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活了,又死了(2 / 2)

虽然他通过引入高维变量,确实证明了贝尔不等式成立,

但这个高维变量的区间,却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康驰随手找了个面包,一边充饥,一边眉头紧锁地看着桌面上的算式,

过了片刻,他重新抽出一张白纸,继续算了起来。

很快,他就得出了一串具体的数字:。

滴滴滴——

于此同时,实验装置也突然响起了连续的警报声,康驰立马过去查看情况。

原来就在警报响起的前一秒,设备对量子进行探测结果是:a量子和b量子,60次全部都是自旋向下和自旋向上!

康驰看了眼屏幕上的探测次数。

986786。

恰好就是刚刚康驰算出来的x区间!

这两个量子,在经过了四个多小时,连续986786次的探测后,又被测‘死’了!

或者按照康驰之前的思路,它们应该是‘越狱’了……

这个x变量的制约,其实不在于量子纠缠现象本身,而是量子捕捉器的性能。

它只能对纠缠量子,进行960875—999999次的‘审讯’。

这意味着利用这种量子纠缠现象,制造出来的量子通讯芯片,虽然有可能实现超光速瞬时通讯,但具有一定的寿命限制。

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就像内存颗粒读写次数多会坏一样,基本所有的电子设备肯定都有个寿命,区别只是寿命的长短,以及使用成本能不能承受罢了。

而且纠缠量子跑了,又不代表捕捉器坏了,只要重新再抓一对回来就行了,这等于以后的量子通讯芯片,就会像电池一样,用完之后得充量子,而且还得返厂用专门的设备充……

这次实验的成功,让康驰开始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但造这种量子通讯芯片的具体成本,以及后续的使用成本都还是个未知数,如果成本过高,问题也可能很大。

“376号金属元素……”

康驰忍不住想起了这个玩意,

x的变量应该是无穷大的,

只可惜,如果没有这种元素,康驰就无法通过升级得到更强大的量子捕捉技术,更造不出使用寿命更长的量子通讯芯片。

嗯,

做人也不能太贪心,

有了现在的结果,已经算是相当炸裂和惊喜了。

接下来,康驰还需要进行另一项测试:远距离单量子通讯。

毕竟是通讯技术,那肯定要把两个量子分开一定的距离,看看距离会不会影响它们的纠缠状态,并尝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远距离量子通讯。

于是康驰很快就用量子捕捉器,捕捉了一对新的量子,并简单测了几遍确定他的活性后,便拿起手机拨通了蔡耀斌的号码。

“我需要两架飞机,一架去南海三沙,一架去东北漠河。”

蔡耀斌听完后不禁有些疑惑道:“你要去那里做什么实验?”

“一个最南一个最北,当然是尽量拉长距离,做通讯实验啊。”

“卧槽,你就搞定量子通讯了!!?”

“不一定,这不是在做实验验证嘛。”

“康博士的实验,从不失败!你在盘古等着,我立马安排!”

“……”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