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如何收服大理国(2 / 2)

同样,他在西南靠近大理的区域内也设立了若干的新兵训练营和军事指挥学校,培养当地的将士,也培养出了大约五万人。

同时在各地府州军械间的作坊也在大量生产适用于山地作战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可以迅速的武装,并投入战斗。

如果要拿下大理,他可以调集京湖战区岳飞的十五万兵马迅速南下,赶赴西南参与作战,因为金国人在这一年大的战斗就只有十月份的和尚原之战,那一仗大宋是打胜聊,而且是大胜。

所以把那一战交给吴玠,让他按照历史上来打就行了,只需要动用川陕战区的兵力。因此,他完全可以将京湖战区、京畿战区的三十多万兵力投入战斗,能够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大理。

所以从战争胜败的角度来看,他不担心,也有把握打赢这一仗。

但是他担心的是这次战斗是历史上所没有的,会因此引起怎样的蝴蝶效应,会不会导致可怕的后果,他得谨慎对待。

发动对大越国的战斗,他已经尽可能心,甚至采用了步步为营,逐步蚕食的策略,却还是引起了可怕的蝴蝶效应,导致了大越国的宸英太后使用藏在下体的毒针差点要了他的命。

那场对大越的战争和宸英太后对他的行刺在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只能判断对他的行刺是大越国战争带来的蝴蝶效应。

现在对大理国的战争同样如此,在历史上大宋跟大理国别战争了,连纠纷都没有,是睦邻友好。

而且大理国皇帝上赶着巴结大宋,多次请求大宋册封,要求向大宋朝贡,甘愿当弟,但是被大宋拒绝了。

只有宋徽宗的时候册封了段和誉为大理国国王,仅此一次册封,这主要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大理国不容易打。

在唐朝的时候这块土地还叫南诏,唐朝多次发动对南诏的战争,唐朝武功赫赫威震四海,可是却在南诏多次折戟沉沙,败多胜少,消耗了唐朝太多的国力。

这也是导致安史之乱难以快速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国力在南诏消耗太多了。

在大宋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就充分考虑到了唐朝打南诏的难度。

以唐朝如此霸道的军事都难以攻克南诏,宋太祖自忖文韬武略都不如大唐帝国,于是玉斧划江,以大渡河为界,大渡河以南是大宋不征之地,也就是南边的土地,大宋不会出兵去征讨它。

当然这段历史是野史,正史中没有记载。

不过从那以后,大宋也真没有向大渡河以南的南诏地界出过兵,与大理国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睦邻友好。

现在赵桓可不想当一个守成之君,他穿越过来就是要雄霸下,必不可避免的就会涉及面对大理国,如何将其收复的问题。

是武力征讨,一举拿下再慢慢消化?还是温水煮青蛙,像对付大越国那样采用蚕食,步步为营,逐步侵吞的手段?又或者和平演变,让其自愿归顺?

当然第三种是最好的,但难度是最大的,没有谁会愿意将手里的江山拱手相让。

这时,皇帝赵桓接到了交趾安抚使吴敏八百里加急送来的紧急军情,得知吴敏跟大理国皇帝段和誉已经初步达成协议,只要帮助段和誉重新执掌政权,大理国将归顺大宋,成为特别藩属国,也就是赵桓的一国两制的设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