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给大家一个惊喜(2 / 2)

“什么成了?”

“师父,您还记得数月前您让我们研究搪瓷吗?”

搪瓷?

岳川回忆起来。

当时温室大棚全部封顶,玻璃制品需求不大,所以就降低了产能。

不过精怪劳力不能因此遣散,就给它们重新找个活。

技术难度不高,却又非常实用,而且土地庙这边立刻就能投产的项目……

岳川想来想去,想到了搪瓷。

搪瓷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跟陶瓷差不多。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是指表面有无机玻璃釉质的瓷器。

搪瓷则是指表面有无机玻璃釉质的金属器皿。

这两种东西在原理上非常相似,就是给器皿弄上一层玻璃釉质的外皮。

瓷器比陶器的好处就是,有了这一层玻璃釉质后,外表更加美观,颜色和图案更加绚丽,更能覆盖陶瓷烧结时产生的气孔,增强陶瓷的气密性和防水性。

但是瓷器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易碎。

只要磕一下碰一下,基本就是报废了。

而搪瓷具有陶瓷的优点,却又弥补了陶瓷易碎的缺陷。

搪瓷的内胆是铁质的,掉在地上也就是“哐当”一声,弹起来翻个身,再“滴溜溜”旋转几圈,就是不碎。

也正因此,上辈子的世界里,搪瓷制品红极一时,甚至是走红了一个时代,陪伴了至少三代饶成长。

那段时期的人,几乎都是被搪瓷碗、搪瓷缸喂大的,孩洗澡也都是往搪瓷盆里一按。

尤其是带着“奖”字的搪瓷杯子,甭提了,走到哪督哪。

而现在,胡二手中端着一个搪瓷盆,盆里摞着一个搪瓷碗,搪瓷碗里还有一个带盖的搪瓷杯。

“师父!按照您的,我们终于试验成功了!”

岳川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竟然真的成了!

搪瓷确实不是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东西。

跟陶瓷相比,搪瓷更是浑身上下散发着土味儿。

而且,搪瓷表面的釉质无法像陶瓷一样紧密的融合在一起,随着时间推移,表面釉质出现裂纹后,内部的金属材质会产生锈蚀,非常难看。

上了年头的搪瓷制品,边缘处总会变成铁锈的颜色,其他部位也有大块块的锈斑,就像人身上的老年斑一样。

可即便如此,岳川还是非常喜欢搪瓷。

无它——便宜、耐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促进钢铁冶炼的发展。

齐桓公时代,管仲就提出了“盐铁专营”,将铁制品的冶炼和买卖收归官府。

但是这条法令存在感极低,原因就是,当时的冶铁业非常落后,冶炼出来的铁也非常脆。

好听了,这叫生铁,难听了,这就是涂了色的煤渣,跟日产车一样,一碰就碎。

所以在春秋时代,铜器才是主流,铁器根本没人关注。

也就是到了战国时代,铁器的冶炼工艺一点点提升,逐渐有资格成为农具了。

但战场上的武器,依旧是铜器。

也就到了汉代,铁器才真正超越铜器,逐渐取代前者。

而金属冶炼是工业的基础。

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准就是钢铁年产量。

从春秋到汉代,这漫长的,几近千年的时间里,钢铁产业一直发展缓慢。

究其原因,是工艺。

而工艺发展缓慢的原因就是无利可图。

炼出来的铁质量差,连打造农具的资格都没有,卖不上价钱。

如此一来,人们自然更倾向于投入成熟的铜器冶炼,而不是去搞铁器冶炼。

这就跟新能源时代,油车依旧坚挺是一个道理。

岳川上辈子的世界里,国家要发展工业,要提升钢铁产量。

但受制于技术,冶炼出来的钢铁品质低,干啥啥不校

咋办?

回炉重造?

费时费力,还不如拿铁矿石重新冶炼来得划算。

这些造出来的“废铁废钢”总得消化掉吧。

正好,造搪瓷。

高品质的钢铁去造飞机大炮,低品质的钢铁去造盆盆罐罐。

如此一来,老百姓得了实惠,工厂得了资金,能够继续扩大生产、提升技术,钻研新技术。

这个道理放在大周的世界里也一样适用。

土地庙这边依靠灰家,可以冶炼出高精尖的特殊钢材,制造钢笔尖,制造独轮车的车轮等。

但是想要建立起工业体系,钢铁产量都是“万吨”为单位。

吨,前面还有个万。

所以,必须得继续扩大产能。

扩充产能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高炉土法炼钢”这种阵痛。

在从无到有的摸索中,必定会产生大量低品质的钢铁。

怎么消化掉这些钢铁才是重中之重。

而搪瓷,就是岳川的答案。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