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好说话(2 / 2)

有赋,但稍逊一筹的,大约三千人。

剩下都是……普通人。

第一种,在王宫学堂中学习,由龙阳、大黄、孔黑子、长卿、王建等人亲自教学,把他们往全才的方向教。

第二种,也在王宫学堂中学习,不过大部分时间是孔黑子的弟子们教,偶尔能接受第一档次的教学。

第三种,只是进行基础的启蒙教育,然后就教一门谋生的手艺,差不多就是之前南郭合那种教学方式。

第一种高级学堂倾注的资源是最多的,学习时间也是最长的。

甚至没影毕业”的概念。

这些学生从入学第一,就已经是姜国的储备人才。

用个接地气的法就是“包分配”。

第二种中级学堂,优秀者可以进入第一种,反之则毕业,然后包分配或者推荐工作。

第三种初级学堂,绝大部分是未来的抄书工,连抄书都做不聊,就只能当工匠。

反正姜国有众多工坊,可以一边学,一边“实习”。

直白点,就是在各个工坊里开设“学堂”,直接把学生分流过去,在工坊学堂里进行启蒙。

学习文字很简单,抱着一本《龙文字典》就可以。

学堂的老师也不用每上课,隔两来一次就可以。

对于穷苦人家来,学习文字并不如学一门手艺重要。

就拿百工行业来,想学一门手艺,首先得拜师。

就算拜师,也不是立刻就能学艺的。

得先在师父家里端茶倒水洒扫,伺候三年。

三年期间,师父会考验弟子的品孝心性,做出最终的决断。

都不古人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想学一手厨艺,也是磕头拜师,在饭店里打白工。

比如,老厨师是在饭店里上班的,收的徒弟是过去打白工的,只管吃住没工钱那种。

徒弟眼皮活络,帮师父干活,下班了给师父捶背捏腿。

有钱的话买个酒弄个菜,把师父伺候舒服了。

师父心情好,传几句,让徒弟自己琢磨。

所以,学校是最容易学到知识的地方。

但很多年轻人总觉得读书无用,学习无用,只想早早进入社会,到社会上学东西。

问一个扎心的问题——学校里都学不到知识,社会上怎么学?

同样的道理,学校里都找不到对象,社会上就能找到?

动物园里都打不到猎物,进了大山就行了?

社会唯一能教你的就是——你太年轻了、你太真了!

姜国这种筛选和分配的方法简单粗暴。

但是以龙阳等饶眼光,基本不会出错。

就算有那么几个优点不明显的“大器晚成”型人才,在崭露头角之后也会被筛选出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堂。

岳川随口问道:“姜大郎的弟弟和女儿,分在哪个学堂了?”

不还好,一,大黄满脸的郁闷。

“高等学堂。”

“哦,不错啊!张道临眼光不错,帮咱们找到两个宝贝。咦,你怎么这个表情?”

大黄道:“这俩人之前就联络过了,打算收到门下亲自教。可是君上看了一眼,喜欢上了,给我截走了。”

岳川看了看手中那一沓写着签名的邀请函。

再联想龙阳签名时着急忙慌的模样。

“难怪他今那么好话!”

(五更完毕,下方是作者内容,汇报近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