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千古一帝(2 / 2)

魏文侯:唉……子孙无能,自己这老祖宗做得再好也无法挽救百年之后的亡国之危啊。

李悝:“主君何不趁势灭了秦国。”

这个时候的秦国还没有经过商鞅变法,魏国又有良臣猛将,吴起已经打下了河西之地,这是秦国与魏国国力相差最大的时候,魏国处于巅峰,秦国却是黎明前的黑暗,错过了这次,可能就再也不会有这样好的机会了。

魏文侯,“赵、楚等国在背后虎视眈眈,他们不会允许魏国独大的,除非能一举灭亡六国,不然列国互相牵制,终会趋向平衡。”

李悝:“不如联合天下诸侯合纵攻秦,瓜分秦国。”

这样大家都能得到好处,还能消灭潜在的威胁,何乐而不为。

魏文侯:“那就试试吧。”

其实魏文侯内心深处并不抱什么希望,天幕提到多次合纵,全都因为列国心不齐而功败垂成。不过,既然知道了未来的结局,不努力一把总是不甘心的。

【接下来唯一有点实力的就剩下楚国了,在攻楚之前,嬴政询问众将,攻楚需要多少人马?小将李信自信道,“20万人足够。”老将王翦则说“必须要60万人才能保证胜利。”】

【李信曾在灭燕之战中大放异彩,仅率领数千士兵千里追击燕太子丹,并取得了胜利,是新起之秀。王翦则是灭赵的主帅,他的儿子王贲又是灭燕、灭魏的主帅,王翦有心急流勇退,嬴政也想提拔新人。】

【再则,短短五年时间,三晋之地尽收囊中,秦国君臣并不将楚国放在眼里,李信自信无畏的态度正是当时群臣的表现。】

李信顶着周围同僚的目光,脸庞通红:求天幕不要说了。

这件事好不容易过去,天幕为何揭我伤疤……

【于是,嬴政派李信、蒙恬带20万大军攻楚。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目的在于歼灭楚国的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的进攻,必将兵力集中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于是由蒙恬指挥一部分军队,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天幕上出现了秦楚两国交战的地图,两条红色的箭头不断延伸,想要包围楚军。

【最开始,战事向着李信预料的方向发展,李信军占领了平舆,蒙恬军占领了寝城,秦军没有遇像样的抵抗。可是李信不知道,楚军统帅项燕等的就是秦军孤军深入,他再集中优势兵力分而击之。结果我们都知道,李信战败,损失惨重。】

评论区

“不只是战场上的失误,还因为昌平君和楚国暗通款曲,泄露秦国机密吧。”

“秦楚世代联姻,昌平君不仅是秦国公主之子还是楚国国君之子,他也有继承权的。”

“后来,昌平君被项燕立为楚王,反叛秦国,就是他通楚的证据。”

平行时空还活着的昌平君:冤枉啊!

【大家对昌平君都很关注,很多人都认为昌平君有一心,在秦楚之战中与楚国暗通款曲,是李信攻楚失败的一大原因。但这种观点多半是从昌平君被立为楚王发散出来的——既然他被项燕拥立,说明他本来就与楚国有关系,心里更偏向楚国,面对秦国的攻击,他定会设法救援楚国。】

【我们不去评判这件事的真假,因为昌平君在正史上只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嫪毐谋反中,昌平君和昌文君受秦王之命,平定叛乱。第一件是新郑爆发反秦之乱,昌平君被贬前往楚国首都陈郢,随后,楚国被灭,昌平君被拥立为楚王,在淮南继续反秦。】

【我们可以发现,昌平君被贬(秦王政一十一年)在前,李信攻楚(秦王政一十一年)在后,不能说他与这件事没有关系,也不能说这件事就是他做的,因为没有任何史料能够证明。】

评论区

“先秦史料缺失太严重了。”

“大概等挖掘出秦始皇陵的时候才能得到答案吧。”

嬴政:天幕在说什么虎狼之词,朕的皇陵要被挖了!

刘彻幸灾乐祸,“仲卿,始皇陵墓被挖了!”

卫青提醒道,“陛下,天幕的意思是目前还没有。秦始皇陵占地极广,当年,项羽焚烧骊山也没有找到陵墓的位置,只烧了地面建筑而已。”

刘彻:……

不管,这并不妨碍自己幸灾乐祸,嘲笑始皇。

卫青没有说的是,陛下小心回旋镖再次刺中自己,始皇的陵墓遭到这样的待遇,难道您的陵墓就能幸免吗?只要王朝灭亡,谁还管前朝皇陵啊!

李世民与秦始皇感同身受:“后世之人真是不讲究,世人事死如事生,他们难道没有陵墓吗,为什么说起掘墓的事这么淡定。”

他还记得有人说要挖开他的帝陵寻找《兰亭集序》呢。

【李信战败,始皇意识到楚国虽然衰弱,但毕竟兵多将广,仍有一定实力,于是,始皇飞车前往王翦家乡请他出山。始皇对老将军言辞恳切:“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

评论区

“不,不忍心……”

“始皇撒娇,太致命了!”

“这个‘飞车’就很灵性。”

“老将军支棱起来,怎么忍心让陛下失望。”

“稷儿跟政哥好好学学,看人家怎么哄人的。”

秦始皇打了个寒颤,“撒娇”是何意?

老将军王翦也觉得不对劲,明明是名将遇明君,千里马遇伯乐,怎么有点奇奇怪怪的感觉?

嬴稷瞳孔地震,自家这曾孙不愧是能一统天下的,这种话都说的出口。

嬴稷在心中打着腹稿,想象着白起正站在对面,他说……说……他张不开口!

白起正领兵赶往邯郸,一路上都能看到天幕,看到这里他也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无法想象自家大王那张老脸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王翦坚持有六十万兵才能出战,始皇立刻答应了他。王翦又请求始皇赐予良田宅院,始皇也尽数应允。】

评论区

“老将军情商太高了。”

“后世那些功高震主的多学学,点名韩信。”

“还是我们政哥好,若是老将军在刘邦麾下,说什么都没用。”

“别说六十万了,韩信自己练出来的士兵都被刘邦抢走了。”

韩信满脸不解:天幕是何意,我功高震主?可是,我只想做个假齐王,是汉王封我为真齐王的,不是我要的。

少年韩信:天幕说的是我吗?

白起则暗暗点头,“学到了学到了。”

这个王翦应该就是自己麾下的那个小将王翦吧,可堪重用,回去便向大王举荐。

刘邦:明明还没有杀韩信,就背上了这样的罪名,天幕是不是在针对乃公。

【确实,手握重兵的大将最常见的结局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始皇从未杀过功臣,他也不怕大将功高震主。说白了,秦兼并六国之战中,始皇自认自己的功劳才是最大的,其他人都是辅助。】

【王翦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认为楚军刚打败李信率领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能速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于敌我双方都是适用的。楚军携大胜之势,必然急于决战,但王翦却不急,他命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固守不出,休整待命,故双方相持数月都没有大的交战。】

【王翦带着秦国绝大多数兵力在楚国种田,不交战也不撤兵,自然少不了被人进谗言,但始皇始终相信王翦。王翦也是历史上难得的能够寿终正寝的武将。】

历朝历代其他武将,太扎心了!

寿终正寝居然值得特意强调一下,他们的下场不会都很惨吧。

汉武帝当即安抚自家大将道,“仲卿、去病,你们定然也是寿终正寝,等将来天幕讲汉朝便能知道了。”

卫青心中忧虑,外表却不显,他谢过刘彻的信任,再次表了忠心。

他不只是大将军,还是外戚,汉朝的外戚有下场好的吗?

评论区

“他真的,我哭死!”

“太好磕了……”

“上面的,什么都磕只会害了你。”

大秦君臣:不明所以,但是好怪啊。

不确定,再看看……

【楚王却没有那么大的肚量,他担心项燕拥兵自立,数次派人催他进攻。但王翦这几个月都在坚固营垒,楚国根本攻不破,项燕只能领兵向东,寻找战机。王翦立刻命全军追击,大破楚军于蕲,迫使楚将项燕自杀。接着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秦于楚地设九江郡、长沙郡。】

秦始皇:王翦带兵在前线全靠咸阳运过去的粮草,只要抓住军队命脉,还需要担心将领有一心吗!

那个刘邦就这点肚量,有何资格取代我大秦!

楚国君王一起破防了,不想承认这是自己的后代,太丢脸了。

屈原:灭国一次还不够,为什么还有第一次,为什么让我一次次承受这样的打击。

他不知道的是,很快就会有第三次楚国灭亡。

【同年,秦王政派王贲进攻燕国辽东,俘虏燕王喜,灭亡燕国。接着又回师攻代,俘虏代王嘉,建立代郡和辽东郡。】

【始皇帝一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投降,齐国灭亡!】

【自从昭襄王时期六国联合攻齐,齐国几乎被灭国之后,齐国就再未对外用过兵。齐王建即位40余年,三晋、楚、燕与秦战争连绵不断,齐国由于与秦国没有共同边界,未被攻击,上下宴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中,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

【《孟子》一书中曾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齐王建本人昏庸无能,齐相国后胜又是一个贪得无厌之徒,秦多年来用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就为秦远交近攻的策略效劳,终日规劝齐王建臣服于秦,朝野上下已无丝毫斗志。所以尽管秦灭六国时,齐还拥有70余座城池,仍旧不堪一击。】

【等到王贲兵临城下,齐国毫无准备,在齐相后胜的劝说下,齐王建不战而降,至此,六国俱灭,秦国一统天下!】

评论区

“世界纷纷扰扰,我自岁月静好……”

“呵呵,六国都跟齐国有灭国之仇,齐国没有帮秦国就算好了。”

齐王建:天幕所言甚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寡人为何要为了他们与秦国对上。看着他们打生打死多有趣啊,寡人不光看,还要派出使臣祝贺秦王呢!

齐桓公:“哈哈哈……”

不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田齐都是乱臣贼子,秦国灭了齐国,也算是帮他报了一箭之仇。

齐桓公不光跟自己的臣下嘲笑田齐,还要让所有人知道自己的态度。

“姜小白:恭贺秦国一统天下!”

晋国国君也深有同感,当即在后面跟上。

“重耳:恭贺秦国一统天下!”

……

不少在秦国崛起前就被灭的国家也不甘示弱,如鲁国、宋国、吴、越等国纷纷跟上大佬的步伐,在后面恭贺秦国。

一时之间,评论区蔚为壮观。

天幕下的观众大为震撼,春秋时期的国君居然都被炸出来了,这还是很多人没有评论资格只能干看着,不然春秋一百多个诸侯国,每个国家数十位国君,那才是真的壮观呢。

现代观众看的很乐呵,跟着古人玩起了梗。

只有未曾断代的楚国、燕国不觉得好笑,只觉得天幕太过聒噪。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华夏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秦国不仅在地理疆域上实现了统一,始皇帝还以远超时代的眼光,实行了一系列先进的政策,建立了制度上、文化上的统一,使得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此后数千年,中原大地虽然分分合合,但所有有识之士都以大一统为自己的目标,保持国家的独立,抵抗外来的侵略,这都是始皇帝的开创之功。】

后世的帝王将相想要反驳,想要呵斥天幕,怒骂暴秦,却突然发现自家的王朝确实是在秦朝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这就尴尬了……

【天下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命令叫作“制”或“诏”,皇帝的大印叫“玺”。秦始皇还废除了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他认为,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

【他希望自己开创的王朝能够一世、三世,直至万世而为君!但很可惜,大秦一世而亡,后世的朝代却将他开创的皇帝制度传承了下去。】

扶苏紧张的看着父亲的面色,天幕的话也太扎心了,他有些担心。

秦始皇:……若不是你不争气,朕何至于被后世嘲笑!

【秦始皇灭六国后,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军功贵族。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评论区

“可惜,秦国并没有那么多人才满足郡县制的要求,地方郡县的长官都与六国豪强沆瀣一气,或者本身就是六国遗贵。始皇被刺杀好几次,一次都没有抓到刺客。还有秦末乱世,无数地方郡县举城叛秦。秦国官僚制已经被渗透成了筛子,细思极恐啊。”

“军功爵制不适合和平的大一统帝国,秦国缺少一个人才上升通道,很多有能力的人都被埋没了。”

秦始皇若有所思,他也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到头了,天下已经统一,没有新的土地可以封赏,可是如今大秦群臣都是军功爵制的受益者,他们必会抵制新的变革,没有一个更好的制度便不能摧毁现有的。

希望天幕能讲讲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让老祖宗也借鉴借鉴。

【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设里,里中设置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我们都知道,汉高祖刘邦未起兵之前就是泗水亭长,负责当地的治安。】

刘季:完了,天幕害我!

此时,他正与沛县的朋友在一起吃肉喝酒,欣赏天幕,却突然听到了这样的消息。

他还没有改名刘邦,但他是泗水亭长啊!

樊哙让他立刻逃跑,“用不了几日,就会有秦军来沛县抓你,到时候,全家性命难保。”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