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千古一帝 统一思想(2 / 2)

“据说朱元璋看不上始皇,认为始皇是暴君,可惜,在后人眼里,始皇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断层第一,朱元璋却最多排个第四,三个千古一帝的名额没有他的份……”

三个千古一帝!

天幕下的皇帝们兴奋了,不知道自己能排第几。

始皇这个第一他们勉强认了,但第二第三他们就当仁不让了,朱元璋差点吐血,什么叫没他的份,除了唐太宗李世民还有谁能排在咱前面。

汉武帝:“仲卿,你说这三个千古一帝有朕吗?”

面对死亡问题,卫青发挥自己一惯的谨小慎微,不发表任何明确的意见:“陛下,天幕既然说您与始皇很像,这岂不是说明……”

刘彻有些兴奋:“是啊,朕定能排第二。”

李世民有些担忧:不知玄武门之变会不会拉低自己的评价。

当然也有很多没有自知之明的皇帝,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千古一帝。

比如开创了开元盛世,开始享受人生的李隆基。被身边的奸臣哄的团团转的宋徽宗赵佶,自认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

【我们的领袖做过一首打油诗来回应某些人对秦始皇的批判:“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鲁迅先生也说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吃亏就吃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

评论区

“鲁迅:这句话我真的说过。(^0^)”

汉初“帮闲”们:咳咳,这种事怎么能明着说出来呢……

【近些年,我们国家综合国力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民以身为华夏儿女而自豪。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流传至今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历史辉煌灿烂,历五千年而绵延不绝!】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历史中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追根溯源,抽丝剥茧后,秦皇汉武的历史真面目越来越清晰,抛开历代对他们的污蔑,我们见到了一个真正的秦始皇。】

评论区

“《史记》里面的政哥: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这样的描述太过主观了吧。”

“赢子楚相貌堂堂,赵姬是有名的美人,身为他们的儿子怎么可能长得丑。”

“就是,扶苏也是《史记》盖章的美男子。”

“等将来技术更发达一些,我们就可以将古人的面貌复原,那才是最真实的。”

秦始皇不屑的冷哼一声,“他们在怕什么,连朕的外貌都不敢如实记录。”朕的功绩定然也有不实之处。

李斯提议道:“陛下,不如多召一些文士史官,编撰三代、先秦历史,给后世多留一些文字记录。”也可以将历史的解释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秦始皇同意了他的提议:“收六国之书,重新编撰,仿《吕氏春秋》,将其中不实之处尽数删除。”

统一思想!

【我们讲了这么多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他便没有任何错误吗?当然不是!】

【秦朝二世而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埋下的雷,秦二世的昏庸残暴更加重了社会矛盾,才让如日中天的大秦王朝迅速崩塌。】

秦国国君:“快记录下来,一字不漏,我们要给政儿打好基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秦始皇也坐正了身子,天幕的肯定对他统一思想、争取民心很重要,但大秦因何亡国才是接下来的关键。

【秦朝在统一后频繁的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徭役赋税繁重,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秦始皇在咸阳周围复制六国宫殿二百七十余座,最后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征调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阿房宫,秦始皇陵。虽然直到秦朝灭亡,阿房宫也只有一个地基,但这依旧耗费巨大。】

杜牧:“阿房宫只有地基!那我的《阿房宫赋》还有必要存在吗?”

友人宽慰道:“牧之写《阿房宫赋》是为了讽谏时事,劝谏君王,与阿房宫本身并无关系。况且,天幕也曾赞过这篇文章,牧之又何必担心。”

这时,天幕上出现了秦始皇陵的画面。

始皇帝和部分负责皇陵建设的官员坐不住了,他们看到了什么——一排排的兵马俑整齐排列在坑道中,与他们见过的陶俑只差个颜色。

两千年过去了,居然保存的这么好!

秦始皇可不这么想,他怒极反笑,天幕不是说没有打开朕的陵墓吗?这是什么?

难道要打开朕的主墓室,打开朕的棺椁才算吗?

还有坑道上那无数的人头攒动,似乎正在观赏朕的兵马俑……

呵!这是陵墓,后世的人能不能对老祖宗有点尊重!

秦始皇在心中咆哮!

他不知道,正是因为尊重和喜爱,才会有这么多人不远万里到兵马俑游玩。

【这是秦始皇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每年用工达七十万人,内部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明珠做日月星辰,以水银为河流湖海,秦陵中还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珍奇异宝。如今我们开发出来的只有外围的兵马俑,仅看这些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就能知道秦始皇陵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秦始皇恨恨道:“朕定要将其建设的更加隐秘,让后人找不到入口。”

刘彻:“原来秦始皇陵居然有这么多兵马俑,看着还挺壮观的,朕想……”

桑弘羊壮着胆子打断了刘彻的话,“陛下,国库已经没钱了!”

刘彻无奈:好吧,还要打匈奴,不能把钱都花光。

【尽管当时的一部分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如长城、郑国渠和灵渠,但无节制的滥用民力,致使田地荒芜,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卖到了一千六百钱,民众苦不堪言。秦始皇背离了秦国崇尚节俭的传统,也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祸根。】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