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识破身份(2 / 2)

呼延南音之所以会知道这些,是当年伯景郁的堂兄赏赐给呼延律百匹浮光锦。

便是呼延南音也不知道浮光锦分两种。

伯景郁道:“呼延公子所猜不错,我姓哥舒,名无灾。”

他这般一说,呼延南音便猜出了他的真实身份。

好歹父亲呼延律也是跟过忠诚王伯子骁的人,对朝中大姓官员还是有了解的,北州哥舒一族从文多从武少,并没有三品以上的武官,文官有哥舒琎尧等一干人,家中却没有与这男子年龄相仿的幼子。

身边的仆人都能穿上浮光锦,与哥舒家有关且年龄合适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如今的齐天王伯景郁。

现下齐天王伯景郁代天巡狩,王驾已经抵达总府进了永安城。

百姓纷纷沿街欢迎,只为一睹齐天王的风采,听说是个模样俊美的男人。

呼延南音望着伯景郁,突然没来由地笑了。

谁能想到原本该出现在永安城的齐天王,此时竟在一个小小的淮水村。

伯景郁心中隐约有种不祥的预感,“不知呼延公子笑什么?”

呼延南音与张捕快说,“张捕快,恐怕您要暂且回避片刻。”

张捕快自打听了伯景郁说出自己的姓氏,便已经知道这人的身份尊贵。

天下姓哥舒的不少,可京城来的姓哥舒的只有一家,此人的身份只怕是总府的官员都得听他的调遣。

呼延南音这么说他便识趣地退了出去。

确定张捕快几人走远了,呼延南音弯腰恭敬行礼,“见过齐天王。”

庭渊:“?”

伯景郁:“?”

其他人:“?”

这是怎么猜出来的?几人是既好奇又震惊。

这是伯景郁头一次被人认出来。

他心中虽惊讶,表面不动声色,“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呼延南音道:“衣料,兵器,谈吐,姓名,还有仆人身上的浮光锦。”

伯景郁对眼前这人多了几分欣赏,这是除了庭渊以外,他见过的第二个联想推理能力如此出色的人,仅凭蛛丝马迹就能推测出自己的身份。

庭渊也对这呼延南音多了几分欣赏,他与自己有相同的见解,头脑也聪明。

呼延南音道:“若是我连这都推不出来,如何在淮水村立足。”

伯景郁一想也是,这人能想出建立工会的办法,便不是个普通人。

呼延南音问:“不知王爷深夜叫我前来所为何事?”

他既已猜出了自己的身份,伯景郁便不遮掩了,摆出了自己王室的姿态,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挺直腰杆目光坚定,“我叫你前来,是因我在淮水村见到了一名巳邑部的人,此人在听到我要将他扭送官府后,迅速服毒自尽。”

呼延南音心头一惊,忙道:“王爷,此事与我无关,我定给王爷一个交代。”

伯景郁:“我已经让张捕快派人调查过了,除了你的工会外,无人见过此人,召你前来便是要你同意我们前往工会调查。”

“兹事体大,南音定协助王爷将此事查个清楚明白。”

见他如此爽快的答应,庭渊佩服伯景郁算得如此清楚。

伯景郁道:“此事宜早不宜晚,距离此人死亡已经几个时辰,还请你快速安排我们调查。”

呼延南音恭敬道:“王爷客气了,配合王爷调查,是南音分内之事。”

他道:“王爷请随我来。”

呼延南音做出请的姿势。

伯景郁提醒他:“在外莫要漏了我的身份,唤我哥舒公子或公子即可。”

“是。”

庭渊紧随伯景郁的脚步,呼延南音也恭敬地对他做出请的手势,“庭公子请。”

庭渊向来是别人敬他一分他便还一分,“呼延公子请。”

两人并肩而行。

出了大门,伯景郁特地慢了两步等庭渊。

惊风提着灯笼为伯景郁照明。

伯景郁想接过灯笼替庭渊照明,发现呼延南音在另一侧已经替庭渊照明了。

一瞬间门让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再想到方才呼延南音进屋后帮着庭渊说话,看庭渊与这呼延南音之间门有种似有似无的亲昵感,心中更是难受。

在他的印象中,自己与庭渊之间门可从未有过如此亲昵的感觉,即便他牵过庭渊的手,也抱过他,可他二人之间门总归是有距离的。

他与呼延南音之间门不同,很松弛,很随心。

呼延南音问庭渊:“公子是哪里人,也是京州的吗?”

庭渊摇头:“不是,我是东北府永宁路居安县人。”

“居安县是个好地方,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庭渊浅笑:“是个不错的地方,有机会可以去居安县游玩,山好水好民风好。”

呼延南音道:“你邀请我自然是要去的。”

伯景郁在一旁听二人谈笑风生,当他不存在一样,心中有气,呼吸重了几分。

惊风轻咳两声提醒庭渊。

庭渊并未领会他的意思,以为他是嗓子不舒服。

此时庭渊对呼延南音更感兴趣,一心都在他的身上,也没注意到伯景郁不高兴。

伯景郁平日就没有什么大幅度的表情,便是气恼急了也只是微微皱眉而已,庭渊不看他又怎会知道他此时是什么心情。

他二人相熟不过一个多月,庭渊也不似从小跟在他身边的惊风了解他。

庭渊问呼延南音,“呼延公子怎会想到要成立工会?”

这个理念确实过于前卫,庭渊十分好奇。

呼延南音道:“我家祖上从梵音城逃荒来到西府,当时西府也有天灾,没有西州那么严重,祖上有些积蓄,便大量购买了当时农户低价抛售的农田,再加上后来君上的赏赐和购买,我家农田总计便有了三万亩,到我出生时,农田已经有了五万亩,随着我长大,如今我家已经有八万亩农田。”

庭渊有些惊讶,八万亩农田收成可想而知。

呼延南音:“便是我家族人再多,也种不完八万亩的田,每年都重新招人来务农实在是让人头疼,附近的农庄为了抢身强体壮的农工便会抬价,导致我家招人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于是我心生一计,将人集中起来将农田也都掌控在手里,这样便不用考虑给人多少,一劳永逸。”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