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9章 孔融复杂心情(1 / 2)

“大王英明!”杨弘接着说道,“大王,臣建议,仲国报刊开始每天刊登此次事件始末。

大王的良苦用心不能被魏国所利用,更应该让其他国家知晓这一切。”

袁术心里乐开了花,杨弘说话做事总能到自己心坎上。

“右仆射,你的功劳孤一直记住,孤不会亏待功臣。

此事就由你全权负责,有什么事情和太子商量就是。”袁术对于杨弘愈发满意,居功不自傲,这才是为臣之道。

看到杨弘,他就不自觉想到阎像,这一刻,他心里特别厌恶阎像,厌恶他总是唠唠叨叨的样子。

“臣谢大王天恩!”杨弘表现得诚惶诚恐。

这让袁术更加满意了。

魏国和仲国之间斗争是长期的,打嘴仗会不间断的打下去,报纸上互骂对方,也符合两国统治阶级的利益。

鲁国

鲁王孔融对于魏国和仲国之间争斗并不关心。

他最近关心的事情是,自己祖先孔丘(孔子)将被华夏文教院雕刻塑像永远立在大门口。

“叔治,难道我们误会了华夏?也误会了刘恢?”

孔融一直知道,华夏没有留他,就是因为他的身份,当时,华夏很多人是不喜欢儒学,有些人更是厌恶。

对于刘恢将自己和其他诸侯打包赶出来,孔融一直是有所不满的。

不过,既然事实已成,他满与不满重要吗?

后来,华夏以教育家的身份给孔子立了一尊像,主要是因为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加之孔子对于教育事业的贡献。

孔融对于华夏的心情变得复杂了起来,说不上恨,但是也谈不上喜欢。

因为在他看来,华夏废弃君君臣臣那一套是大逆不道。

然而孔融不明白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并不是出自孔子,而是董仲舒借孔子之名加进去的。

先秦时期的儒家非常有骨气,对于帝王他们是持批判态度居多,并且主张平等,只不过,他们的平等是互相对待对方,和华夏的平等不一样,他们主张的是君待臣民好,臣民才应该忠心于君王,并非董仲舒后来对君王无条件忠心有本质区别。

而今天,华夏却为先秦时期的儒家正名,舆论只是单独批评董仲舒祸害百姓。

尤其是华夏百姓大会正式通过儒家三巨头立雕像的事情,让孔融内心极为复杂。

面对孔融的问话,王修能怎么回答?他的思想里,永远错的是臣子,而不是君王,他能说孔融错了吗?

“此事和大王无关,只能说明华夏务实。

他们不以立场定对错,而以是非定对错。

华夏这是为圣人正名,今后谁还敢曲解圣人之意?”

王修说完,突然发现不对头,立即改口说道,“大王,臣不是那个意思。”

孔融知道王修所指,如果华夏今天整理出来的儒家思想才能代表儒家的话,那么自己鲁国呢?自己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那一套不就变成歪理邪说吗?

这一刻,孔融都犯难了,如果公开称赞华夏做法,不就是说自己错了?不就是说鲁国的儒学是董仲舒改良的儒学,并非真正的孔孟之道?

“叔治,鲁国应该怎么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