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改观 渐渐改变了观念(1 / 2)

一夜的时间, 竟能让湖畔热闹至此。

前来看热闹的百姓实在太多,且男女老少皆有。个个都养足了精神, 四下张望, 甚至恨不得自己亲自下水捞一捞。纵然不是他们自己养的螃蟹。但是一听说府衙有大动作之后,众人都迫不及待的过来见证见证了。所有人心中都有一股同样的自豪感——这是他们饶州的水产。

虽出自府衙的池子,可归根究底是饶州的。官府的螃蟹养殖, 也带动了其他人跟风,如今多少双眼睛都盯着这边看, 想等着府衙先吃肉,而后他们在跟着喝汤。府衙能否将生意做好,将名声打出去, 关乎到他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即便没有利益维系, 他们也愿意瞧着饶州的东西名扬天下。

以前这些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是新知府,给他们带来了一样又一样变化。

如今就连三岁小儿都知道下去帮忙了,若不是大人们拉着, 还真有几个小孩准备冲上去。尤其是伴随着府衙一声“开捞”之后,便有数十人下水,惹得那些小孩更加坐不住了,嚷嚷着:

“让我帮忙,我也可以去帮忙!”

“过去添什么乱,好生呆着!”

帮忙肯定是用不着的,府衙动作迅速, 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已经将人手安排整齐了。下水捞螃蟹的、岸上负责清点、洗刷、捆绑、装箩筐的……每一个环节配备足够的人手, 虽然人多,但却分工细致,有条不紊。

众人长条排开, 如流水线一样,很快就装满了几十箩筐。

前头船上岸上捞螃蟹的地方人头攒动,别提多热闹了。众人头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螃蟹,且个头还不小,跟九月份满黄的螃蟹比起来,也差不了多少了,当即议论纷纷:

“个头这么大,这估摸着得卖不少钱吧?”

“卖的钱倒还是其次,名声需要先打出来。”

“这还用说?每回咱们饶州出来的东西,名声从来都不会差。咱们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对于这一点,众人早已有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叽叽喳喳的讨论声、惊呼声不绝于耳。

尤其是那一整框一整框螃蟹装船之后,惊呼声此起彼伏。

当今被这气氛感染,嫌弃这些人捞螃蟹捞得太慢了,想要亲自上手捞几只给他们做做样子,甚至还大放厥词:“当年我行军打仗的时候,不知下河摸了多少次的鱼,若跟他们的手脚一样迟钝,大军都没得吃了。”

周律:“……”这话是真是假,存疑,人总是会对记忆里的自己不断美化。

可圣上非要过去,旁人还能拦着不成?

魏斯年跟温肃知劝了两回没劝成,也就随他去了。

杨秉璋兴致依旧不高,在一边冷眼旁观。

当今到底还是去了,萧琮撺掇的。萧琮说他也要去,当今一时兴起,竟然真带他下水尝试了。

萧琮高兴地不得了。

周律劝又劝不得,只好跟着。他担心的倒不是别的,是害怕父子二人掉进水里面去了。

抓螃蟹周律再熟悉不过了,闭着眼睛都能抓,但没有哪一回像这次一样抓的这么费劲。

好在,当今只是过了一把手瘾,意识到这活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是不想动,可是船会动。船一动,手下就没有了稳重,最后他也只好讪讪地拿着仅抓到的几个上了岸。

上岸之后尚在懊恼,觉得完全是那条船坏了事。那个小船站上去之后颤颤巍巍,根本就立不住。若不是周律经验丰富还一直在旁边扶着他,当今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捞着这仅有的几个。

螃蟹比鱼可要呆多了,当今一度产生了怀疑,他当年真的捞了这么多的鱼吗?

可是萧琮不知道这些,还格外捧场:“父皇好厉害,这几只今儿晚上回去清蒸了吃如何?”

丢了面子的当今已经不想提螃蟹的事情了,搪塞道:“随你吧。”

边上有人因为好奇,伸头看了一眼,你以为是满载而归,谁知道那篓子里面空的很。

他有点失望,道:“架势这么足,原来只有这么几只啊。”

护住的邓春来可听不得这些话,正要呵斥他放肆,当今却突然生了羞耻心,赶紧捂住自己的竹篓:“好了,快些走吧。”

几只就几只,虽然看的很少,但也是他好不容易才抓到的,意义大不同。

别人嫌弃,萧琮却不嫌弃,当今也不想再抱着这些螃蟹了,遂将自己亲手抓到的几只螃蟹转手交给了小儿子。

喜得萧琮眉开眼笑,把旁边看热闹的小孩儿羡慕的不行。有的小孩儿已经馋了,嚷嚷着让家里的父母也买几只回去。

“今儿晚上就去吃螃蟹吧!”孩子们依依不饶。

不少父母被吵的头疼。今儿官府捞螃蟹是为了卖去京城的,哪里会特意挪出一些出去卖?那零散着买能卖到几个钱?知道难买,他们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纵容着孩子,只责骂道:“祖宗,消停点吧,回头自然有好吃的等着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