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 结局 每天都在偷偷努力(1 / 2)

吏部不好办, 因为里面的顽固分子实在是太多了,当初那位老尚书还没有致仕的时候,吏部抱成一团, 谁来了也不好使。可如今那位老尚书走了, 剩下的人零零散散,也不成什么气候, 加上周律有手段,再不好办的人都能办得差不多了。

他来吏部的一个月,吏部就被折腾了一个月。所有人都被折腾地快要散架了, 他们也想奋起反抗,然而周律脸一拉,不少人便没这个胆子了。

剩下铁了心要闹事儿的, 很快也被逐个击破。

周律擅长以己之矛, 攻己之盾, 短短一个月时间, 便让因利聚之的一群人开始互相攻击对抗了。没有人反应过来,等他们想明白的时候,内部的矛盾已经愈演愈烈了。

周律只要在旁边扇扇风,偶尔把控一下局势,便能将他们玩弄在股掌之间。

久而久之,众人未意识到他们斗不过这位新尚书了。

若能拧成一股绳, 全力对抗, 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是他们从来都不是多么团结的, 最后自然也就没了胜算。

吏部都消停了下来,甚至有些看中了周律的前途,主动投诚了。至于立场之类的, 那算什么,能有前程重要?

周律也未必信任这些人,但是该用还得用,如今各处考试都得用人,放着他们不用白不用。

周律在吏部混的风生水起,当今也暗暗满意自己没有看错人。

果然将吏部交给子辅是对的,想必要不了多久,吏部便能改头换面。

当今甚至想着,若是往后新入朝的官员能够在吏部培训一下,得到周律的指点在入朝,会不会更好些?

不是他一时兴起,而是周律确实有这样的能耐。不论是在昌平县还是在饶州,只要跟在周律手下做过事儿的人,都磨练出不小的本事,这样的能人,不管放在哪儿都能给朝廷做出一番成绩来。周律既然有这样的本事,便不能埋没了,否则也太过可惜。

周律还不知道当今又准备给他找事,不过他也没闲着就是了。周律近两日收服吏部之后,又有些不满足于现状,决定将科举考试给搬上戏台前。

如今的吏选,其实只是选小吏罢了,连官员都算不上,纯属小打小闹。之前倒是有一次选御史的考试,如今那批高中的御史还在大梁各处巡查揪贪官污吏呢。

不过这选官也就这么一次,剩下的再没有了。这样好的一个头,可不能就此断掉。

于是周律在大朝会上建议,以科举选士,分设两层考点,底下一层是各州的考点,通过了方可入京考试,若是两者都通过,便赐于进士出身。

凡高中进士者,可在京城各衙门见习半年,若是合格,随可后由吏部、三位丞相并圣上一同授官。

如今大梁已经有了选吏的底子在,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对于以考试选拔人才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若是早几年提出这样的想法兴许还是天方夜谭,但是如今各项条件都已满足,再没有什么阻碍了。

若有,也只是这些上不得台面的跳梁小丑罢了。

譬如周律提出意见之后,便有人跳出来反对。这些人就像是跳蚤一样,哪儿都有他们,也是到哪儿都能跳。周律说的是错的,他们急眼;说对了,他们一样急眼。

这点周律早就已经有所预料了,一眼看去都是些熟人,一贯跟他不对付的那几个熟人。

这些人说完之后,还眼神示意其他人抨击周律。

杨秉璋没逃掉,他身上的视线最多。大家都开口,就他不开口,多少显得有些不合群了。再说他们这群人原先就是听从于杨秉璋的,没道理现在敌人还没倒,领头羊就先倒了。

杨秉璋被他们看的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站出列,说了一句不怎么过心的话:“圣上容禀,微臣也觉得此事不妥,还望圣上三思。”

不妥归不妥,却又没有说怎么不妥,显得毫无诚意。但这已经是杨秉璋的极限了,再多他也懒得再开口了。

他从前是跟周律不对付,但是现在他也渐渐地想通了,周律虽然跟他们不是一路人,但确确实实是在替朝廷做好事的。周律能做到的,他们未必能做到。若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与他作对,到时候耽误了事情,反而是大梁的损失。

众人见他这么不配合,只好转战其他人。

姜彦舟的父亲姜维平也受到了压力。

他原先也是跟在杨秉璋身后,极力摸黑周律的一份子。但是自从他儿子去了太仆寺发展的有模有样,且如今眼瞅着跟周律关系越来越近之后,姜维平并不得不替自己儿子考虑考虑了。

所以这回,他愣是忍着没说话。

大皇子看着朝堂现状,稀稀拉拉这些人,根本没有半点用处。他于是也下场,道这法子不合适。

萧琰见老大都下场了,他自然也要支持一下周律。

有萧琰开头,温肃知等人也尽数出列。

饶州出来的人,如今,在朝中虽然地位不太高,上朝的时候也多站在后排,但是拼人数他们是不害怕的,加上太仆寺,以及同周律较好的那几人。这在气势上便压倒了世家派。

这正是当今想要看到的。

虽说这回世家收敛了许多,但这已经是个极好的兆头了。

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