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齐桓两派的打算(1 / 2)

当下分为两派,一派主和,主要是桓王派,一派主战,则是齐王一派了。

沈义甫两边都不占,但处于户部尚书一职,相当于大庆朝的财务部部长,国库空虚,拿不出钱,他只能反对打仗了。

“今日朝堂上吵成那样,这事到底该如何办,你们拿个章程出来吧。”永熙帝慵懒地靠在龙椅上,看似漫不经心地着。

宋民道:“启奏皇上,去年东州民变,全靠朱国孝的兵力在抵挡,今年东南又闹倭寇,朱国孝的兵力已是捉襟见肘,还需要再募兵,可百姓遭了灾,正是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若此时大兴兵役,则百姓的负担会更加沉重,望皇上三思啊!”

永熙帝道:“议和,他们的胃口也不,托利木对我朝恨之入骨,这次又逢草原雪灾,他们此次出兵,不就是打量着要让我们大庆做这个冤大头吗?”

宋民和沈义甫听见此话,便知道了皇帝的心思,不约而同退后了一步。

梅瑞河道:“圣明无过皇上。鞑靼狼子野心,托利木为人反复无常,杀兄弑父,若是一味纵容,无异于养虎为患。”

齐王道:“梅大人所言甚是,但国库空虚,百姓赋税沉重,若是此时加赋,只怕百姓也要怨声载道。”

梅瑞河道:“禀皇上,自去年宋谦接任江南制造局总管,丝绸便比往年产得多,今年不若再叫宋谦多增加织机,多产丝绸,销往海外,则可暂解此次军需之急。”

谭长林眼皮子一跳,站出来道:“梅大人,多增织机是事,难的是没有那么多蚕丝。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蚕丝在江浙一向是供不应求,没有足够的蚕丝,叫宋谦拿什么来织呢?”

梅瑞河笑道:“蚕丝不够,就多种桑树养蚕嘛,重要的是要肃清倭寇,打通海上通商之路。一匹上好的丝绸在大庆可以卖到七两银子,到海外则可以卖到十五两银子以上,可以多赚一倍了。”

永熙帝道:“剿灭倭寇是势在必行的,可浙江总督常誉半个月前递了告老的折子,现在该派谁去接任呢?”

谭长林赶忙道:“微臣以为,浙江是赋税重地,兹事体大,一定要稳妥的人方能胜任,兵部尚书宋民可堪重任。”

梅瑞河道:“宋大人老成持重,管理兵部井井有条,但浙江是地方,实情同兵部有异,剿灭倭寇又迫在眉睫,须是地方上的人才能尽快接任。”

总督可是一方封疆大吏,自从常誉的折子上来,桓王便有意让宋民接任,宋民自然愿意。

谭长林也不想让齐王的人上去,还想再争取,却见永熙帝点零头,一脸的赞同,他便知道宋民没戏了。

“齐王,你,谁人合适?”

齐王道:“儿臣以为,益阳巡抚刘裕昌正合适。”

“刘裕昌?”

“正是。刘裕昌是永熙八年的进士,为官二十多年一直实心用事,不仅没有任何大的过错,还屡有政绩。永熙三十二年署理布政使司,祛除瘟疫,救治下百姓无数。永熙二十九年,任益阳按察使,剿灭山贼数千等等,功不可没。”齐王道。

“这些朕都知道,刘裕昌确是个难得的人才。”永熙帝满意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