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新旧营兵的对立(1 / 2)

鲍有仁急忙拉住宋谦的衣襟,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那时候有些刁民不服管,勾结山贼,我下手就狠了些,也不知那刘裕昌怎么就给打听出来了。”

宋谦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恨铁不成钢道:“你一个知府和几个民过不去做甚,岂不知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鲍有仁低头道:“我知错了,姐夫。我那时也是想着给宋叔寿礼嘛。宋叔没有别的喜好,就好个水墨,那黄家刚好有一幅窦辂的夜宴图,我问他买,他竟然不识好歹不卖给我,我就想了个办,把那画拿了过来!”

宋谦一听,原来当年那幅夜宴图还有这么一番波折,也不好再责怪鲍有仁什么了,道:“行了,事情都已经过去了。”

鲍有仁眼珠子转了转,道:“姐夫,其实我是担心那刘裕昌对你不利。

俗话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他调查我的底,到底就是冲你来的,你可要早做防范啊!”

“这事我心里有数,你回去吧。”宋谦道。

鲍有仁知道宋谦有了打算,心中大定,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宋府。

而另一头,刘裕昌在浙江的工作也多方位展开了。

他一方面成立了审查堂,专门负责暗中查访各种消息。

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一是倭寇时常假扮平民在各地刺探消息,骚扰百姓。

有了专门查访的力量,倭寇自然会收敛些。

二是担心浙江的那些官员背地里搞动作,破坏大局。

刘裕昌担心有些人会因为跟他不合,狗急跳墙,勾结倭寇对付他。

毕竟他筹集的军饷,就是从那些官员和大户们身上割下来的肉,他们怎么可能不恨?

另一方面就是募兵了。

有了足够的军饷,和浙江总督的头衔,短短半个月,就招募到了一万新兵。

但刘裕昌的难点不在招兵,而在训练上。

因为要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最重要的就是严明纪律。

之前总督军营的那些老兵,纪律就极为松懈,甚至常有扰民的事情发生,以至于百姓们见了官兵比土匪还害怕,还传了一句话。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将土匪洗劫比作梳子,过后百姓还能留点,官兵“扰民”后,就像篦子篦过一样,什么都不剩了。)。

可见民恐兵之甚矣!

对于这种现象,刘裕昌是深恶痛绝!

民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去了民心,国家就危险了。

为此,他招募了新兵后,就要求训练时,还要给这些兵进行教化——上思想教育课。

于是刘裕昌巡视军营,训导兵丁,事事亲力亲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