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2 / 2)

也难怪轮到儒家的时候,后世的人们甚至笑称要“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有多少“子曰”,连孔子看了都忍不住骂一句,“我可不是这么曰的。”

言归正传,楚昭继续道:“闭门造车终不可取,学说之纷争,虽各持己见,却诠释了何谓理不辩不明。”

“我想着不若在书院中定期设坛辩论,每期定一中心议题,命人记下双方论辩,编纂成文。如此不仅可以促进学术交流,更可为后世积累智慧。”

她的意思很明白,教科书是大秦推行的官方思

() 想,必须是博采众长后的精华、必须统一。

但哪些内容可以作为精华放进去,就需要你们自己好好辩上一辩,她绝对支持这种自由学术会议的定期开展,甚至期待收集、刊登学术会议论文的期刊出现。

思想总能在不断冲突讨论中实现互相融合的,就算这一代老古板固执,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下一代弟子也会好得多。

她的音色尚且稚嫩,语气却平和充满力量,足以让在场的每一位都听得真切。

不少人纷纷倒吸一口冷气,嘶——如果这个想法成型,那岂不是要再现当年稷下学宫的盛况!

要知道当年的稷下学宫着实酝酿出了不少大家与成果。

比如儒家“孔孟荀()”中的荀子,他就受到了稷下学宫的大量影响,提出的观点在儒家中独树一帜、另开一派、堪称异类。

甚至因为他的很多观念与传统孔孟之说背离,他还带出来了两个标准法家弟子李斯和韩非,让不少人纠结了很久荀子究竟还算不算儒家。

但不管怎么说,稷下学宫那会儿,百家学说是真兴盛啊,不少人脸上流露出追忆的神色,一时间,场上鸦雀无声。

定……定期举行主题辩论??[(()”一位博士率先回过神来,他颤抖着声音问道,“这……这真的可行吗?”

陛下养了数量不下于七十个的博士,但这些博士往往只作为某种人肉搜索引擎存在,负责替始皇查阅资料、解答问题。

这个职位作为整体时候还好,总有人被召见,作为个体是真难脱颖而出、被始皇注意到啊。

因此一般情况下他们都闲得发慌,所以差不多都来书院里领了个教职。

作为有正经官身的人,他们往往心底不怎么看得上这个从民间召集来的草台班子。

但眼下辩论这件事不同,它由楚昭提议发起,就带有了半官府性质,那岂不是意味着优胜者必然受到大量瞩目,乃至陛下的注意?!

这哪是什么辩论啊,这分明是通向升职加薪的一次大考啊!

至于驳倒这群人?那不是有手就行?其中一位博士满是傲慢地想到。

搁民间呆惯了的墨家学者想到的是:“将学说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学术刊文传阅……可是要用那纸张和印刷术?”

“这……这岂不是可以让我们的思想传遍世间!”

哪怕不是像未来的教科书那般人手一份,能叫千人一份,也足够他晚上躲在被窝里偷着乐了!

众人如梦初醒,纷纷议论起来。他们围着楚昭,七嘴八舌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有人变着法儿的赞美,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来推动学说的交流和发展;有人则保持沉默,难免担心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纷争。

然而,无论他们的反应如何,都无法否认楚昭这一提议的划时代意义。

在这个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学说思想家们虽然各自为营、互相争锋,但也都渴望着能够找到一个共同的平台来交流和传承自己的思想。

他们互骂得有多凶,内心往往就有多认可对方。毕竟不是什么人都够格与他们展开论辩、互相激发灵感的。

而楚昭的提议,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殿下真乃神人也!”一个老头激动地说道,“此提议若能得以实施,各学派想必还能再上一个台阶,那将是怎样的盛景啊!”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附和,对楚昭的敬佩、认可之意溢于言表——

好久没见到如此重视我等的好学之人了,她真的,我哭死。

有人甚至暗下决心:大恩不言谢,但凡殿下想学,他必将自家压箱底的学问也掏出来倾囊相授。听说殿下颇为好学,那就命人将家中书库抄上一份给她当课业。

楚昭若是知道他们想什么,高低得喊一句大可不必。

谁懂啊,她的初衷只是觉得理工科搞得轰轰烈烈,人文社科也不能摆烂,想着找点事情给他们卷,让他们狠狠地卷起来。

毕竟在忙碌到想创人的楚昭眼里,就算是天上一只大雁经过大秦,那也得抓过来拔两根毛,背几道考校标准,再赶去给学生上上射御课。

结果现在倒好,回旋镖扎自己身上了,这莫非就是卷人者人恒卷之?!

()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