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举荐太史(2 / 2)

咱们姑且不谈,太史慈死之前还会不会坑儿子一大把,他可是有儿子太史亨的。

也不说吴书整段话里,最后还有孙权甚至还有“权甚悼惜之的后缀。”

难道说孙权是在可惜太史慈死的早,不能和自己抢皇位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七尺之剑的问题。

这一点如果不能解释,那太史慈确实是洗不干净的。

可史书中有一件事,完美的解释了这一点。

后汉书,冯异传记载: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

这里说的是,在后汉光武讨伐赤眉军的时候,为了增加冯异的威信和宣扬他的功绩,刘秀亲自派车架将七尺具剑送到河南,赐予冯异。

这里能说冯异想当皇帝了吗?

能说光武帝是想让位给冯异了吗?

而且太史慈正是东汉末年人,两汉最重典故,太史慈死前的话,很可能是表达自己的志向,曾经想像大树将军冯异一样,为天子建立不世之功,佩戴着天子赐予的七尺具剑,让天子降阶而迎,达成自己成为王佐的志向。

这里的七尺具剑,正是礼仪用剑,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日后的尚方宝剑的性质,而不是表达想当皇帝的意思。

因此,刘封坚信太史慈还是那个忠肝义胆,箭术超群,义气过人,又忠君爱主的神将。

听到太史慈这个名字,刘备猛的想起了当初还在平原国内,那一位自孔融处破围而出,突围来找自己求援的山东大汉。

刘备当时也是印象深刻,当时就曾经动心过,只恨自己那时名微官低,无法招揽对方。

现在让刘封一说,顿时心中大动,昔日不行,可今日我已贵为州牧,太史子义未必会再拒绝于我啊。

“好!好!好!”

刘备连连点头,有些后悔起来:“幸有封儿提醒,若不是你,我竟没能想起子义来。”

刘备也是忙昏头了,虽然之前想要招揽太史慈,但真当他有这能力了,却一时之间没能想起来。

也亏了刘封帮他弥补了疏漏。

刘封推荐的第一人,就让刘备大为动心,这也让刘备对后面的两人更为期待起来。

“父亲,我推荐的第二人,名为是仪。”

刘封举荐道:“此人名为是仪,仪清恪贞素,详数通使命,综文采才用,足以让您对他托付信任,如能征辟其用,这将会是一位如同架屋承瓦的木头一样重要的人才!”

刘备从来没有听说过是仪的名字,但既然刘封如此夸赞他,那么刘备就愿意将信任交托给是仪。

“此事可也!”

刘封最后道出了第三人:“营陵王脩,字叔治,北海郡营陵人,乃是孔北海挚友,几次三番救助孔北海,其刚正不阿,目光远大,现任胶东县令,治理胶东,抑制豪强,鼓励农桑,赏罚分明,深为胶东士民爱戴。王脩之才,州郡不可限量也,当速征辟之!”

王脩的名字不像是仪,因为贤明和孝行,在北海的名气很大,更是差点被孔融举荐为孝廉。

虽然王脩几次三番的推让,想将孝廉让给邴原,但孔融坚持不许,几次写信劝说。

这个邴原可不是一般人,这一位可是与管宁、华歆并列,被称为建安一龙的贤者。

王脩都能压住邴原,可见他的才能和名声有多好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