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倭寇作乱之根源(2 / 2)

大明撤销市舶司停止勘合贸易的理由很简单,嘉靖二年,来华进行贸易的日本商人因为在宁波持械斗殴殃及了当地军民,造成了大规模伤亡,这种重大恶性事件发生了,大明必须给日本点颜色瞧瞧。

结果日本幕府当时也获取不了海贸的利益,所以索性跟着海禁了。

海禁政策对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但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却促使着无数人前赴后继,这就导致了东南一带的私人海外贸易开始猖獗,完全取代了官方海外贸易,而由于私人海外贸易是不合法的,所以在水师的缉私船的威胁下,海贸商人们开始利用手中的金钱发展海上武装,用武力给自己的走私护航。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整体来讲,也就是海贸走私的问题,还没造成倭寇大规模作乱,主要是当时去谈判的大臣,把相对而言愿意守序的最大海商集团首领汪直给诱杀了,而汪直死后,所有的海商都知道朝廷不可信,因此,他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用利益驱使海盗、游民、渔民、逃亡军户追随倭寇进行抢劫掠夺活动,连贸易都不做了,直接抢。”

实际上,为什么洪武朝没有大规模的倭寇作乱?因为外来的倭寇在没有内应引导的情况下,侵扰东南沿海地区时极易被剿灭,但是如果有了内应侵扰活动就变得很简单了,这些内应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大明百姓,不仅熟悉军队布防,还知道当地的水文地理条件,这就相当于直接开单方面的战争迷雾了,明军不知道倭寇虚实,而倭寇却能专挑明军软肋打。

那明军的情况又如何呢?到了明朝中期,因为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卫所制存在的基础,也就是军田,遭到了大规模的霸占,卫所兵基本等同于军官的家奴,因此沿海卫所兵大量逃离,其中一部分,甚至直接去当倭寇了.剩下的沿海卫所兵,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再加上军饷常年拖欠,舰船武器年久失修,根本就没什么战斗力可言,面对倭寇的袭击,别说是抵抗了,自保都费劲,毫无战斗力可言。

而且,根据《明史.倭寇传》和《嘉靖实录》的记载,倭寇作乱中,真正的倭寇只占总数的三成左右,剩下七成都是明人海盗、游民、渔民、逃亡军户,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列出的14股最大倭寇的57个头目里,明人占46人,倭人只有11人,就相当于在倭寇的管理层,大明本地人直接达到了八成之多。

“所以,倭寇作乱的根源,还在大明的制度本身,经济会随着时间发展,过去的海禁政策在战乱刚刚平定,没有多少剩余物产的情况下还没问题,经济发展了就肯定要开海,而若是有官方主导的正常海贸活动,走私就不会如此猖獗,沿海商人百姓有条合法的活路,也必不会勾结倭寇作乱。”

朱雄英的话语,让朱元璋的面色,变得凝重了起来。

朱元璋本能地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制度会给后世的大明造成阻碍,但他还是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大孙所言的未来,究竟有没有发生的可能性?

然而,越是思考,朱元璋就越觉得,如果不改变海禁政策,那么未来朝着大孙预测的发展,可能性是极大的!

因为,哪怕是他想要建立一个大农村社会,可人性逐利的基因,依旧是刻在骨子里的,不是一个海禁政策能够阻止的。

正是因为人性逐利,所以军官才会兼并军田,致使卫所制崩坏;商人才会进行走私,甚至不惜武装走私,来对抗海禁.人性,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么会是他能改变的?

所以,既然现在决定以后要搞“下西洋”的官方海外贸易,那么这个口子一开,随着时间的发展,民间海外贸易也是拦不住的,而如果朝廷顺其自然进行开海,固然可以收获巨大的利益,但人心也会随之变迁,朱元璋制定的社会制度,就必然会遭到破坏,这背离了他的理想。

但换个角度想想,朱元璋也感到了一丝无力,难道他不搞官方海外贸易,日后就没有皇帝搞嘛?不可能的,为了充实国库,肯定有人搞。

同样的道理,只要经济从元末战乱中恢复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私人海外贸易也是拦不住的,就算大明一条路走到黑,从头到尾坚持海禁政策,还是会出现大规模私人海外贸易的情况,继续堵,那就会发生大孙所预测的未来中那种大规模倭寇作乱了。

难道,真的就是堵不如疏?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