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老朱力排众议(2 / 2)

不过,这个大明现在毕竟不是文官当国。

朱雄英迎上户部尚书杨靖的目光,毫不退缩:“杨尚书,我可以担保,这个消息绝对可靠,朝廷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减少百姓们的损失.以前长江入海口没有发生过洪灾,不代表今年不会,而且,在长江入海口建立堤坝保护农田,这是有利于后世的百年大计,眼下时间虽然紧迫,但还来得及行动,也没有到农忙时节,完全可以征调民夫而不会太过于耽误农事,若是再晚些,不仅建立堤坝的时间不够,而且也会严重耽误农事了。”

而这时候,联想到了第一个预言应验的朱标,也坐不住了。

朱标深吸一口气看向文官们说道:“英儿绝非信口开河,孤愿意为此担保。”

朱标的表态很有分量,这些文官再怎么样,也不能忽视太子爷的立场,毕竟朱标在文官系统内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在场的这些文官,跟朱标都或多或少有所联系。

而此时,听完了众人的议论,朱元璋也敲了敲龙案沉声说道:“咱也相信英儿的判断,现在朝廷要做的,不是质疑消息,而是商讨如何应对这场极有可能发生的灾难。”

他看向六部尚书:“户部、工部,即刻开始筹备资金和物资,为征发民夫建立和加固入海口的沿江堤坝工程做准备。”

“遵旨!”

此刻,无论大臣们内心如何想法,他们都没有再说什么了。

毕竟,朱雄英是圣孙,且自从回归大明以来,一直都表现出色,深受朱元璋的宠爱。

更何况,朱元璋已经明确表态支持朱雄英的预言,并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圣旨一下,就容不得他们再讨价还价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即便心里有些犯嘀咕,只能选择相信朱雄英,并尽力配合工作.当然了,他们也希望朱雄英的预言只是虚惊一场,不出事对谁都好。

户部尚书杨靖、工部尚书沈溍齐声领命,朱元璋又看向一众国公:“你们也要做好准备若是真有突发之事,在江南的军队也得随时准备驰援。”

这句话意味深长,实际上,大灾往往伴随着动乱,而大型工程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二十万甚至三十多万民夫聚集在一起,那么谁也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当年元末修黄河修出一个“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乱子,毕竟白莲教等教派,此时在江南和两淮、山东等地,依旧在蓬勃地暗中发展着,势力都不容小觑,朝廷禁之不绝。

最后,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朱雄英身上:“英儿,这次预言若成真,你功不可没,咱自是重重有赏。但若有所差池,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朱元璋极为笃信朱雄英的预言,这句话,表面上不偏不倚,其实是说给众人听的,这样若是七月真有洪灾,那么由于朱雄英提前预警而抵御了洪灾,那自然是大功一件,到时候朱元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重重赏赐于他,即便有些不合规矩的事情,众人也不好说什么了,毕竟现在就已经提前定调了。

朱雄英也明白这个道理,马上躬身行礼,再次做出了保证。

见此情景,众人心里也都跟明镜似的圣孙堵上了他的信誉,而皇帝也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支持,这就像是一个赌徒信心满满地压上了自己的赌注,剩下的就是等待骰子停止转动揭晓答案的时候了。

而随着朱元璋的一声令下,整个大明中枢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

虽然有些人心中仍有疑虑,但他们也都明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毕竟这是一场可能关乎无数百姓性命的灾难.朱雄英的预言一旦成真,那么这种洪灾,一定会给长江入海口南北两侧的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