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向日葵花园(2 / 2)

这农庄之前也不是他们的,属于丽姿婶婶的爸爸。

老爷子有一儿一女,之前这两人都不想来继承他这个农场,作为祖产老爷子也不想卖给外人,眼看着年龄越来越大,他都快因为这件事忧郁成疾。

但谁知道外孙出了意外。

没有牵挂的女儿选择了回到这片生长的土地。

这可把老爷子高兴坏了,连夜收拾东西带着老婆出去旅游去了。

至于为什么外孙出了意外他很高兴?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至于为什么外孙出了意外他很高兴?

陈星也不知道,非达叔叔又没说他高不高兴,只是说老爷子目前正在意大利旅游,其他的东西都是陈星脑补的。

欧洲人的家庭观念没有华夏那么重,很多时候儿女成年了,作为父母的使命就算是解脱了。

陈星在韦尔农遇到的家庭只是个例。

华夏还有欺师灭祖这个成语呢。

车最后停在一个整体看来由木头制作出来的大别墅下,陈星就很喜欢他们单独修出来的这个停车区域。这是个一端固定在房子,另外一端用两根钢管支撑的亭子。

上面不是钢筋水泥的顶,而是厚厚的一层玻璃板。

稍微有一点点的倾斜角度,估计是用来流走雨水的。

也只有地处于欧洲西部的法国才会这么修房子,因为到了冬天这里也很少下大雪,修屋顶的时候就不用考虑会不会被大雪压垮这种事。

北方那种会有积雪的地方,房顶都是那种‘人’,建筑里面把这种叫做山字形,华夏北方尤其多。

婶婶老早就听到非达老爷车的声音了,满脸笑容的过来迎接,远处还有因为好奇朝着这这里观望的员工们,一边张望一边对奶牛进行按摩。

这些奶牛比人都享受。

“陈,海德薇……”丽姿婶婶想帮他们拿东西,陈星连忙说道,“我自己来,我自己来!”

这种久了没见面的长辈真是客气。

他的箱子有点重,但里面装的不是衣服,而是一些摄影器材,还有画架,纸,颜料什么的。

海德薇之前画的那一副还没画好,现在放在家里等画上的颜料自然风干,他们在这里玩几天以后回去继续画,估计还有一两周陈星才能见到成品。

她能卖钱的油画就是这种。

现在带画架出来就是在纸上随便画一点东西,不然没有其他爱好的海德薇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陈星把箱子提到房子里放着,海德薇偷偷摸摸又跟在丽姿婶婶身后去看她做饭,非达领着陈星去看他们给陈星收拾出来的两间空房,路上他看海德薇没跟来,还小声问道。

“要不就说只收拾了一间?”

陈星本来还在看房间的装饰,听到这句话眼睛一亮。

不是形容词的眼前一亮,而是真的眼睛里面就像闪过了一道光。

陈星摸着下巴,嘬了口牙花子。

“彳于……”

客房收拾得很干净,除了床,桌子,其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整个欧洲陈星不知道,但他知道巴黎人是很喜欢邀请别人到自己家里做客的,陈星在巴黎认识的朋友,都把他带到家里去吃过饭,偶尔还会留宿。

但邀请别人留宿之前,床铺和被褥不说换新,但一定是洗过的。

他还去看了另外一间房,也差不多,这两个房子的窗户都能看到外面草地,但是向日葵就有点远了,之前听非达叔叔说想要改种百合花,因为丽姿婶婶喜欢。

这对夫妻还是很浪漫的,而且极少吵架。

陈星在巴黎住的这段时间就因为他们,自己对婚姻关系的看法都有所改善。

非达叔叔笑着说道:

“我们都很关心海德薇,把她当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这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经常都在讨论海德薇以后应该怎么办,现在好了,这个问题由你来想办法。”

他们其实也把陈星当自己的孩子看待的。

在自己的孩子出车祸以后,房子里面一共住过六位客人,其中和他们关系最好的就是陈星和海德薇。

海德薇的?子实在太让人喜欢了,而和陈星的接触也让他们觉得很舒服,很轻松。

这两人要能走在一起,他和丽姿真的能做梦都能笑醒。

只是陈星这爱出去玩的?格,让非达有点担心。

“你别让她伤心就好了,海德薇很可怜的。”

“放心吧叔叔。”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放心吧叔叔。”

他可是前女友差评度为零的男人。

好久没和叔叔见面了,两个男人边走边聊,走出了房子来到外面的草地上。除了感情还有生活,然后非达对陈星的事业也很好奇。因为以前他接触的都是实业,很难想到现在一张照片都能卖几万块钱。

“那你给我们拍的照片也值这个钱吗?”

陈星摇摇头。

“其实并不是说只要是我拍出来的就一定值钱,那些照片只有送到画廊里面去,有了编号以后才能换算成价值。”

他成名以后有太多人研究他的风格了。

不说现在,就以前,他还没来巴黎读书的时候,他的一些摄影师粉丝们就已经可以模拟出陈星的一点点调色风格,拍出很有味道的华夏风格作品。

这种情况如何确定陈星的作品到底是不是他拍的呢?

最先还是得看个人风格。

陈星的个人风格和市面上大多数欧洲摄影师都不同,所以法国本地的收藏家们能很清晰的看出这是不是‘陈星风格’。

然后,最主要的,就是佩伦娜画廊的编号。

只有前者,别人或许只会出几百几千,而且不确定这张照片会不会还有别人拥有。但如果是后者,收藏家们就愿意出手了,价格翻上十倍来购买这种作品。

<!---->

<!---->

本章完!

如果浏览不正常,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

退出阅读模式,可以使用书架,足迹等功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