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进京之前(2 / 2)

苏根生却不这么认为:“二叔,你我当初来凤阳的时候,你怎么说也是一县县令,可京城鱼龙混杂...”

后面的话他没说出口,但苏谨能听懂他的意思。

不过苏谨没准备和他解释。

做这个决定之前,他就考虑的很清楚了。

京师那块地,最大的优势就是背靠皇家,有了这个靠山就不怕别人背后使坏。

至于生意能不能做的起来?

“呵呵!”

苏谨冷笑,就算自己不是从事营销专业的,可前世的眼界岂是现在人能比的?

在下这一套‘引流’+‘联合营销’的招式打出,试问阁下如何应对?

前世最好赚的钱是女人和孩子的钱,但归根到底还是赚女人的钱。

即便是在大明朝,这个道理也是亘古不变的。

想想上次玻璃首饰卖的多好,足可见一斑。

而且现在的女性,还没被程朱理学束缚,自己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倘若到了明中期,想把女人骗出来割韭菜就很难了。

“乖侄子,报社那边准备的怎么样了?”苏谨忽然问道。

苏根生一愣,想了想后道:“活字印刷的工人都就绪了,随时可以印刷。”

“嗯,让他们准备好。”

“现在就印吗?可是朝廷那边...”。

早在唐朝就有报纸,即为邸报,被称为‘进奏院状’,是朝廷向各地通传政令、宣传所用。

蒙古入主中原之后,邸报业遭到严重破坏,曾一度形同虚设。

大明入主中原后,老朱为了显示自己的王朝是跟随正统王朝唐宋的,首先就恢复了邸报行业。

不过作用依旧局限在朝廷内部。

胡惟庸案,老朱废丞相制后,中央一级机构就变成了六部,再加通政使司、大理寺、宗人府。

其中通政使司官员正三品,职责是“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传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通俗地讲就是宣传口的。

现在是明初,对报纸的管辖还是比较严格的,民间可不允许私发乱建,苏谨也不敢去触老朱的霉头。

“之前我命你找人写好的东西先准备好,不过暂时先不要印,我明日要启程进京,一切等我回来再说。”

苏谨这次弄得东西,和邸报这种官方报纸有那么亿点点的不一样,他准备趁这次上京找老朱弄个‘特权’。

说辞什么的都准备好了,就是最后老朱究竟能不能同意,他心里其实也没底。

走一步看一步吧。

以前看小说,那一个个主角几乎都有通天彻地之能,不是当文抄公成为一代文豪,就是带兵南征北战,至不济也能混个闲散王爷。

那王霸之气凶的哟~~~着实让人羡慕。

可为什么自己就混的这么惨?上个奏疏都要战战兢兢的?

你看看人家夏耀,开局就被流放到边塞,结果娶了个会武功的漂亮老婆,还有个有帅才的大舅哥,手下一个个也是忠心耿耿,怎么自己就这么凄凉?

除了帅一点,有点钱,还有啥?

苏根生看着年轻的二叔又陷入了沉思,一时皱紧眉头,一时又露出微笑,无奈的摇摇头,继续低头奋笔疾书。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