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颁奖典礼(2 / 2)

“王主席,你好。”

王濛这次是以获奖作者身份参加的,获奖的作品是中篇《相见时难》。

“小方,你好啊,最近怎么样,听说你当编辑了?”

“黄社长非要我做,没办法。”

王濛听了笑起来。“年轻人嘛,要给自己压压担子,你看,马上就要满50喽,俗话说50岁知天命,现在不照样干的欢?”

这一点,方明华确实很佩服。

他们这一代人,耽误的时间太多,现在一个个都干劲十足,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除了和王濛聊,方明华还认识了蒋子龙、张承志,还有一位婉约的女子——申城的王安依。

王安依是主动找到方明华的。

“你好,我是申城的王安依,你就是《延河》杂志社编辑方明华吧?”

“王编辑,你好。”两人握手。

王安依现在在申城的《儿童时代》做编辑。

“我妈说了,如果遇到《延河》杂志社的人,一定要让我替她问好。”王安依一脸微笑。

王安依的母亲则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茹志鹃。

“谢谢,你母亲身体好好吧?我们的张主编很很关心。”方明华回答道。

“挺好的。”

王安依对《延河》杂志社如此关注,言语充满谢意,自有她的原委。

五十年代末期,她母亲代表作《百合花》投稿好几家杂志社都不愿意刊登。

《百合花》是一个短篇,以解放战争为背景,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和当时的气氛有些格格不入,没人敢刊登,最后《延河》刊登了,发出后在全国产生极大的影响。

那一年,茅盾《谈最近的短篇》中,就评介了《百合花》等。

所以,茹志鹃对此十分感激。

这些故事还是方明华当了编辑以后听单位老同事讲的。

现在看到王安依,方明华自然不会忘记自己另一个身份,于是笑着说道:“王编辑,欢迎你向我们杂志社投稿。”

“方编辑,你也知道我写的基本上都是一些以女性生活为题材,担心你们杂志社不要呢。”

“怎么会?你看,我们不是最近刊登了武大女学生俞姗写的那篇《女大学生宿舍》吗?反响很不错。”

“俞姗,俞姗。”方明华叫了声。

俞姗正在和别人聊天,听到方明华叫她走了过来。

“我给你介绍一位作家,她是申城王安依,就是写《流逝》的作者,她母亲是茹志鹃。”

“王老师,您好。”俞姗现在见了比自己大的,张口就叫老师。

看着眼前这个活泼的姑娘,王安依脸上露出微笑:“俞姗,你写的那篇真好,描写的细腻单纯。”

看到两个女子聊起文学来,方明华就离开。

感谢隧火人皇、毗陵闲人、我的2杆子、大雕_dc、kshoo、书友1412301214246369、硫磺、书友2023112223023658、吃成场快乐、不可沽名学咸鱼、新愿投的月票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