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今时不同往日(求订阅)(2 / 2)

贾环能够每年坚持义诊两次,每次的时间都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不等,对于附近数十里甚至百里方圆的农民和佃户而言,就是极大的利好消息了。

有数量极众的病患练手,加上贾环本身的基础相当扎实,医术提升速度比之武艺还要夸张。

按照那两位知名大夫的说法,他此时的医术比他们差的,也就是更丰富的行医经验了。其他方面已经教无可教。

贾环也是知晓城外农民和佃户的不易,诊断自然不会要钱,就是治病所需的药草,都是根据当地情况,指点最寻常普通的药材治疗。

除非疑难杂症,不然寻常病症他已经能够做到信手拈来,还能根据不同地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药方治疗。

目的就是一个,极力减轻病患家庭的负担!

前世医疗技术和设备那么发达,可寻常百姓依旧生不起病。

一旦遇到棘手一点的病症,基本上就能叫一个家庭变得赤贫,更别说眼下的封建皇权时代了,城外农民和佃户的家底更薄。

好在这时代没有经历工业污染,野生的药材随处可见,就看医者的实力够不够强大,能够通过最简单甚至随处可见的药草治病救人了。

贾环的医术,已经慢慢达到这等层次,开始有点返璞归真的迹象。

这样的进步速度,自然和他对身体的了解越发深入有关!

当然,也少不了他可能确实在医术之上有天赋,也有一点的关联。

不过短板也是有的,面对疑难杂症还只能按部就班,无法做到信手拈来,按照当地特有的药材进行搭配治疗。

可就是如此,他的治疗效率,还有治疗效果都相当不错,已经逐渐在田庄附近有了所谓的‘名医’称号。

对此,贾环自然是没有大肆宣扬的意思,也不许手下小弟帮忙宣传。他不靠这个吃饭,甚至还有些担心树大招风。

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贾环的出色表现刺激!

原本经历过磨难,对于教导外人医术,不说心灰意冷也是兴致缺缺的两位知名大夫,都被激起了带徒弟的兴趣。

他们很想要看看,能不能复制贾环的成功经验!

反正有贾环鼎力支持,他们和后辈子孙衣食无忧,日子过得顺遂不说,手里的银子也不在少数,起码可以富足的生活一辈子。

熄了钻营官场的心思,整个人生可不就基本圆满了么?

就是医术想要更进一步,也可以等到贾环的水平超越他们之后,从贾环这里学到更精湛的医术手段。

按照贾环的说法,这叫做互相学习,没什么好丢人的。

既然东主都这么说了,他们还有什么好矫情的?

于是,经过贾环大力支持和赞助,甚至特意将小武馆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专门用作两位知名大夫教导学徒的场所。

当两位知名大夫看到超过二十位学徒,也是哭笑不得。

可惜已经上了贼船,之前拍着胸脯保证了的,此时就是想要退缩都不可能。

如此,名为医馆,实则算是一家简陋医学堂的地方,迅速开始运转。

二十位学徒里,除了族学那边,对于医术有兴趣的一位族学学生之外,其余不是从佃户子弟中征召,就是从城中乞儿里收养来的。

总之,这些年龄在六岁到十三岁不等的医馆学徒,一个个都机灵得很,一看就是脑子相当灵光的存在。

贾环也是不想打消了两位知名大夫的积极性,所以招收的第一批医馆学徒,全都是聪明伶俐天资不凡的。

别的不说,单单就是记忆力,就比同龄人要强不少!

单单这样的天赋,若是能够好好读书的话,未尝不能在科举上有所作为。

可惜,不管是家庭原因还是本身就是乞儿的缘故,想要读书科举根本就不现实。能够被选中成为医馆学徒,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上升门路了。

若是真有气运,等年纪大了一些,医术有成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不说,还能供养自身读书上进的话,贾环也不会拦阻。

他的想法很简单,以五年为单位,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医馆学徒。

别的不说,放在乡下农村当一个土郎中完全不成问题!

若是天赋不俗,或者愿意继续精修医术的话,贾环还会继续支持他们,让他们用更长时间成为坐馆大夫!

他也没想对方能够有什么报答的,就当是做善事了,也不缺那么点银子。

倒不是圣母心爆发,而是不想宁荣街出现什么不堪的景象,毕竟是自家堂口的核心要地。

宁荣二府可以不管或者不在乎,贾环却是看不过眼。

说起宁荣二府,早就从元春封嫔的热闹中恢复了正常。

政二老爷依旧是鸿胪寺老大,贾琏还是户部的正五品郎中,并没有因为元春封嫔就有什么变化。

这样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自然叫荣府核心成员相当失望,对家族的帮助不大,自然就没多少热情了。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